之前國家博物館聯合甘省文物局和博物館等十幾家文博單位,共同舉辦的“國色初光——甘彩陶藝術展”。
開幕之後,展出精美的史前彩陶195件(套)。
包括甘省博物館藏的半山時代的垂弧鋸齒紋彩陶甕、仰韶文化早期變體魚紋盆。
除此之外,還有被認為有可能是人首蛇身伏羲形象的鯢魚紋瓶。
再就是國家博物館藏馬家窯,早期漩渦紋四系彩陶罐等。
這些集中呈現了黃河中上游史前彩陶精品,展示了黃河流域史前文明的沉厚、悠久與輝煌、燦爛。
距今八千年左右,渭河流域的先民燒製出了我國北方第一批彩陶。
此後,彩陶廣泛出現於黃河、遼河、長江等流域的各新石器時代文化中。
而黃河上游甘省地區彩陶最為發達,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彩陶文化。
甘省的彩陶文化跨越5500年,歷史悠久,包含了眾多新石器時代及青銅時代文化。
展覽共展出精美的史前彩陶195件(套),包括兩件國家博物館館藏精品。
從內容上分為四個單元,涵蓋甘肅彩陶各個歷史時期。
內容涉及文化背景、彩陶製作、風格流派、自然物象、精神生活等各類主題。
其中不乏精品,許多彩陶也是第一次面向公眾展出,堪稱黃河中上游史前彩陶精品薈萃,充分展示了黃河流域史前文明的沉厚、悠久與輝煌、燦爛。
比如半山時代的垂弧鋸齒紋彩陶甕,以黑紅雙彩左右連綴、層層擴充套件,在陶甕上摹繪了一朵盛開的花朵,也象徵著甘省彩陶藝術鼎盛時代的絢麗與壯美。
還有變體魚紋盆,魚紋是仰韶文化早期最常見的標誌性圖案,仰韶中期逐漸消失。
魚紋大多畫在盆形器一週,約2至3條,首尾相接。
最初的魚紋寫實性較強,後來從頭部開始簡化,進而魚鰭合併,最終成為一種十分固定的程式化圖案,表現為由具象到抽象的發展規律。
這次展出之所以出名,就是因為展出的這些都是遠古重寶。
第一單元“黃土下的彩色世界”主要表現甘肅彩陶的文化背景。
分為“發現”“泥火成器”“文化興衰”三組。
“發現”部分追溯了甘省彩陶,於19231924年被瑞典學者安特生髮現的過程和意義。
也敘述了我國考古學者在糾正安氏的誤判,以及完善甘省彩陶歷史序列中的貢獻。
“泥火成器”部分,從科技史角度展示了陶器從製作陶坯、繪彩和燒製成品的過程,以及敷泥貼片和泥條盤築兩種製作方法。
“文化興衰”部分以歷史敘事的方式,對不同階段、不同型別的甘省彩陶文化做了一個概要介紹。
這裡面的一些代表作,都很有歷史意義。
像是鯢魚紋瓶,鯢魚紋頭部為人臉形象,雙目原睜,張口露齒,身體彎曲扭轉,遍佈鱗片狀的網格紋,兩側飾爪形紋。
這件作品形象寫實生動,具有鯢魚、人、蛇三者組合的特徵,有學者認為它可能是人首蛇身的伏羲形象。
第二單元“筆畫與色調的奏鳴”,按照時代順序,介紹甘省彩陶各個文化的主要紋飾及演變規律。
內容上分為“一抹紅彩”“從直線到曲線”“激流湧蕩”“紅黑彩與鋸齒紋”“圓形天地”“餘音綿綿”六組。
“一抹紅彩”展示大地灣文化時期最早出現的彩陶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