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千九百六十五章彩陶十三窯

這一時期的陶器造型樸實飽滿,比例協調,裝飾圖案簡潔大方,色彩明麗,集實用、美感於一體。

製陶技藝代代相傳,猶如黃河之水綿延不斷。

至隋代,界首便有了立窯燒陶的歷史。

至唐代,因與唐三彩產地陽洛為鄰,界首三彩刻花陶器隨之問世。

經過近千年的發展,界首三彩刻花陶,已逐漸演變為的三彩刻畫陶。

但是,其獨特的造型藝術和裝飾藝術,依然保持了古老的風韻。

關於界首彩陶的誕生,還有一個古老傳說。

最初,他們家族只燒黑陶,生產一些日用品。

有一年,唐太宗李世民之父李淵,經過界首的“琉璃寺”,借住在附近。

他夜間夢見幡臺,上面擺放著綠、黃、白三色陶罐。

醒來後,他立即命令附近窯匠做出三色陶。

但是由於當時窯匠技藝有限,燒了三天三夜,只燒出了黃、白兩色陶罐,想不出做綠陶的辦法。

正當大家一籌莫展時,一位銅匠經過窯廠。

由於連續多日下雨,銅匠被迫在窯廠內做工。

也就是因為這個,一些銅粉被風吹進窯裡。

沒想到,這些銅粉竟然改變了陶的顏色,他們生產出來了綠陶。

所以,銅粉就成了他們製陶的原料之一。

當蘆家掌握了製作三彩陶的技藝後,開始代代相傳,並逐漸傳佈開來。

到清末時,附近的13個村子都生產彩陶,形成了有名“十三窯”。

在幾百年的時間裡,大量的界首彩陶,透過附近的大運河運到全國各地,並被作為一種奢侈品供給達官貴人。

界首彩陶工藝起源的年代,其實並無明確的文字記載。

在1999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的淮北柳孜古運河遺址考古發掘中,出土了大量界首彩陶片和部分剔花彩陶完整器。

尤其是在一眼宋代井中,發現的界首刻花三彩陶片。

這一次發現為我們研究界首彩陶的始燒年代,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在徐市明城遺址,也出土了界首彩陶器物及殘片。

透過這些發現,可以推斷界首彩陶的製作工藝最晚在宋代。

另外,據《華夏曆史地圖集·隋唐部分》,在潁河的發源地嵩山以北不足百里,便是唐三彩三大產地之一的鞏縣。

而水運,又一直是古代運輸的重要方式。

因此可以推斷,界首彩陶工藝的發展,很有可能是透過潁河,直接或間接受到了唐代的三彩工藝的影響。

界首彩陶採用的陶土是取自當地的黃膠泥,窯工又稱之為“黃河淤”,即黃河氾濫後沉積下來的黃色粘土。

據《元史·河渠志》記載,黃河氾濫影響潁河是在元仁宗延年間,也就是在公元1314~1320年。

當地窯工介紹,黃膠泥又有大、小膠泥之分。

黃河氾濫之前的粘土,稱為小膠泥,其性硬,只能做盆、盤、盞等造型簡單的陶器;

黃河氾濫以後波及到的地方,沉積的粘土稱為大膠泥,其性軟,可塑性較強,能製作造型較為複雜的陶器。

&nbsp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