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千四百二十五章最憋屈的三件國之重寶

插上電源後,陳文哲能看到有工作人員,分別拿起超聲潔牙機及刻字筆,開始演示如何去鏽。

刻字筆刀頭觸碰之處,厚厚的綠鏽脫落,青銅器紋飾清晰地再現出來。

看著十分簡單,也容易上手。

可只有看到本質的陳文哲才清楚,在這駕輕就熟當中,是無數的努力和汗水。

除鏽,有很多種方法,其實想要用好哪一種方法,都不太容易。

以前老一輩人用化學藥水除鏽,這一傳統的除鏽方法,王琛至今還在沿用。

但是如果掌握不好,容易將器物表面及紋飾損傷。

雖說現在可以用機器除鏽,但不管用什麼辦法,細緻都是必不可少的。

這不能馬虎,既要除掉鏽質,又不能損傷文物。

文物修復的任何一道流程都是繁瑣的,尤其是補配環節,更需要精益求精。

文物修復就得修舊如舊,有些文物缺這個少那個,你得補配上。

在進行補缺配件時,要求天衣無縫,不能有任何將就的心態。

比如有的青銅器,缺一耳或一足,得按照古代的澆鑄方法鑄出青銅配件。

需要多少銅、多少錫及多少鉛,按比例鑄出配件,一點都不能馬虎。

修舊如舊,最後新修復的地方,還得做舊。

而這反而是陳文哲的拿手好戲,不用多看,多研究!

王琛當年可是年輕人,他從父親手裡接過這門技藝,在南河博物院從事文物修復工作,至今已經持續了36年。

他的修復技術,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在他的心目中,父親不是保守的人,因為他的正式徒弟就有20多個。

這些徒弟分散在國內各地,大多從事文物修復工作。

現在,王琛考慮更多的,也是這門技藝後繼乏人的問題。

2013年4月,經組織安排碩士研究生秦志芳和戚軍超拜王琛為師。

秦志芳專門學習青銅器、金銀器、玉器、陶瓷、三彩、釉陶、骨器、木漆器文物的修復技術;

戚軍超學習各類白陶、紅陶、灰陶、彩繪陶器等文物的修復及方案的編制工作。

可以說,這一次陳文哲真是賺大了。

透過回朔王琛的工作,他學到了太多修復工藝,這種工藝,在外界是很難見到的,就不要說學習了。

有一搭無一搭的回朔一件彷品,他還真沒想到,能夠得到這麼多傳承。

像是他這樣的,想要學習找不到門路。

而有些人得到了學習機會,卻不會珍惜,這就是現代很多傳統技藝面臨的困難。

比如文物修復事業,這是一項非常磨練人意志的工作。

首先你得熱愛文物事業,對文物要有感情,並對祖先遺留的傳統技藝心存敬意;

其次得耐得住寂寞,沉下心來學;

只有做到這些,透過自己的刻苦鑽研、勤學苦練,最後才能學到精湛的文物修復技藝!

可這些對於年輕人來說,實在是太難了。

有那個時間,肯定不如看看小影片上的小姐姐跳舞,那多有意思?

“寶貝啊!”陳文哲忍不住出手撫摸那件銅禁。

這就算是一件彷製品,對於陳文哲來說,也是絕對的寶貝。

“哈哈,我就知道你會喜歡。”李金鯉笑著道。

“這種寶貝,你從哪裡弄來的?”陳文哲好奇的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