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千四百七十章羅塞塔碑

絕大多數的埃及文字,都有部首符號。

這種文字常被刻在廟牆、宗教紀念物和紙草上,主要使用者是僧侶和書吏。

這樣的埃及象形文字,對以後的字母文字,產生了重要影響。

在古代埃及歷史的不同階段,埃及的象形文字隨著社會生活的需要,出現過多次變化。

中王國時期出現過祭司體,後期埃及時出現過民書體。

在羅馬統治期間,又出現了科普特文字。

這是用改造過希借字母,書寫的埃及文字。

由於種種歷史原因,古代埃及文字沒能發展成字母文字。

但是,古代埃及文字卻對腓尼基字母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

在紀元前1500~1000年左右,地中海東岸崛起的腓尼基人與埃及人進行交易。

這時飽學的腓尼基僧侶們,把簡單的象形文字,改寫成有秩序的字母,幫助其商貿往來。

由於古代埃及象形文字的繁難,隨著古埃及的滅亡,這種文字逐漸變成死文字,完全被人們遺忘。

那麼,近代這種文字又是怎被發現的?

這就跟陳文哲手中的這塊石板,有點關係了!

陳文哲懷疑,他手中的這塊石板,也是一塊類似羅塞達石碑的東西。

甚至陳文哲都懷疑,這也許就是羅塞達石碑的一部分?

羅塞達石碑,對於研究古代埃及象形文字,可實在是太重要了。

正是由於羅塞達石碑的發現,和一些人對埃及象形文字解讀的成功,才使古埃及歷史全部展現在我們面前。

其實這種文字還是十分好認的,因為特徵十分明顯。

像陳文哲這種喜歡古董的專業人士,認識一點象形文字,真的不是事。

像是甲骨文、鐘鼎文,都很難辨認。

再說,博學應該是古董鑑定師的標配。

陳文哲就知道,聖書字有3種字型,碑銘體、僧侶體和大眾體。

碑銘體起初是雅俗通用的,後來成為凋刻在金字塔和神廟石壁上,以及繪寫在石器和陶器等器物上的莊嚴字型,同時也是3種字型的總稱。

其符號外形很像圖畫,但實際上大都早已失去象形功能。

碑銘體是裝飾性的正體,僧侶體是實用的草體,主要用於宗教寫經,這兩種字型的內部結構完全一致。

大眾體又稱書信體或土俗體,它是僧侶體的簡化形式。

既然認出來了,手中石板的來歷很不簡單,那麼這種東西,又是怎麼出現在國內?居然還被李天強買到手了?

要說起來,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發現,也很偶然。

那是在三百多年前,好像是在1799年,拿破崙率軍遠征埃及時,他手下的一名軍官布夏爾,帶領士兵在羅塞塔城附近修築防禦工事時,發現了一塊黑色玄武岩斷碑。

碑上用兩種文字,三種字型,刻著同一篇碑文。

最上面用的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中間是古埃及的草書體象形文字(亦稱民書體文字),下面是希臘文字。

這就是後來,被世人稱之為“羅塞塔碑”的著名石碑。

要想真正瞭解古代埃及的文化和歷史,就必須要讀懂埃及的象形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