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證明這樣的亮度減少,可以給觀察者,有「確定的天再旦」的感覺,一些研究者對觀察了1997年日出時日偏食的觀察者進行了調查。
然而,所有的觀察者所在的位置,要不就是位於亮度減低不到10%的地方,這些地方的觀察者沒有「天再旦」的感覺。
要不就是位於亮度減低超過80%的地方,這些地方有天再旦的感覺。
從這些資料,研究者作出結論,「主觀亮度減少超過10%會造成‘確定的天再旦,的感覺」。
這個結論根本毫無根據,實際上,飄過的雲,常常可以造成主觀亮度減少25%……
另外,該文也質疑了,對於該次日食的計算的正確性。
另外,有人依據《日食路線圖》作了調查。
他們發現在前899年4月21日早晨的日食,日食帶西端在齊魯省,西陝省是根本就不可能看到天再旦的。
而在前871年10月6日早晨,在鄭地可看到天再旦的天文景象。
《考古》雜誌2007年3月,發表了朱鳳瀚的文章《堯公簋與唐伯侯於晉》。
這篇文章介紹了香江地區,私人收藏的西周青銅器堯公簋。
其銘文有:「唐伯侯於晉唯王廿又八祀」的內容。
銘文如下:「(堯)公作妻姚簋,遘於王命唐伯侯於晉,唯王廿又八祀。」
從簋的形制與銘文字形特點來看,該器的成器時間,似不會晚於西周早期中段。
那麼,「王命唐伯侯於晉」的「王廿又八祀」顯然應該是成王二十八年無疑。
鑑於夏商周斷代工程階段成果中,成王22年,康王25年,均少於28年。
故此,堯公簋一出,斷代工程階段成果即被否定,成王或康王的在位年數必須修訂。
但這堯公簋上的銘文,也不能作為定論,來予以推翻前面的結論的最終證據。
因為,唐代安史之亂後,唐與西域的聯絡被中斷。
而最近出土的西域唐代駐守西域的相關文書表明,西域地區上不知道唐的年號變更與皇位的變化。
周代的資訊交流,遠比唐代更為遲緩,阻礙其資訊傳遞的因素更多。
因此成王和康王在位年限,不能單憑此一物便作為定論,應留有更多的探討餘地。
其實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比如著名的逨盤,其上也有歷史爭議。
畢竟逨盤銘文記敘了單氏家族八代仕周,輔左文王至宣王十二代周王征戰、治國理政的史蹟。
同出逨鼎記宣王四十二年、四十三年逨受王戒勉任命及賞賜作器事。
記錄的時間長了,很多事情就跟一些我們研究的成果不相符。
這其實是很正常的,古代交通、通訊都不發達,很多資訊錯誤。
或者是因為我們不知道的一些原因,年代年號沿用,也是正常。
所以,在2003年1月9日,西陝眉縣馬家鎮楊家村,出土了27件銘文青銅器青銅器之後,有專家說「斷代工程我們叫階段性成果,看來是叫對了,否則會很麻煩」。
….
其實,這些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夏朝的存在與否。
夏商周斷代工程不僅相信夏代的存在,還列出了夏代各王的世系表。
對此,不少西方學者持懷疑態度。
在西方有關華夏古代史的教科書中,夏朝只是傳說中的一個朝代,而非信史;
而商朝被認為是我國的第一個朝代,這是因為甲骨文證明了商的存在。
因此,有些西方學者批評「工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