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刻拓片單件成交較高的,是《龍門二十品》,拍得11萬元。2003年,大海博物館斥巨資,收購宋拓《淳化閣帖》,當時的價格不菲,但那只是個桉存在,不過卻引發相當大的爭議。
碑拓拍賣出現過
“黑馬”,比如翰海拍賣三國《王基殘碑》拓本,以34.1萬元成交。
而大海的嘉泰《戲魚堂法帖》,算是陳文哲知道的最高價,達到82.5萬元。
相對於油畫和書畫來說,介入碑帖收藏的投資方太少,投資活力不明顯,主要以研究者和書畫家等為主。
也許碑拓真的只是一種收藏,一種帶有深重文化情結的收藏,而不是最佳投資市場。
也是因為這些原因,碑拓市場一直不溫不火。好像這也是李天強,能夠買到這麼多碑拓的原因。
價格不貴,還能買到這麼多一看就有點價值的東西。萬一裡面再有一件是真品,那就是大賺特賺。
不說其他,只是為了這些千古藝術,也需要好好認識一下歷朝歷代的碑帖。
而從對碑帖的整體認識來說,鑑賞也是由表及裡,有不斷深入。視線重新轉移到一摞碑帖之上,很顯然,這些碑帖都有點技術,不是一眼假。
宋元向拓汝南志,棗石翻身孔廟堂。曾向蒙莊聞讜論,古人已與不傳亡。
這首詩論的是虞世南的書法,虞世南是唐初四大家之首,他的書法對唐代書法影響非常大,李世民也非常尊重他。
但因為年代久遠,虞世南的書法,今零零散散的幾本帖子,也是良莠不齊。
這首詩的意思是說,虞世南的墨跡《汝南公主墓誌稿》並非真跡,是宋人的摹本。
而虞世南的《孔子廟堂碑》也並非原拓,而是重刻、翻刻的拓本。這首詩的作者啟功先生感嘆,曾經聽莊子說,古人的事蹟如果沒有流傳於後世,那麼這個人就不會被後人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死亡。
虞世南作為唐初四大家為首之人,不論真假有幾本帖子存世,至少會讓我們始終記得有此人物。
所以,啟老每次看到新的古人書法碑帖問世,都會很激動。此詩後來啟功先生作了自注:虞世南汝南公主墓誌,匯帖中曾見之,近代流傳一墨跡本,曾經影印。
其原跡今藏大海博物館,一九七二年聞館中專家談,實屬宋人摹本,餘私幸昔年從影印本中判斷未謬。
然其摹法俱在,即影印本中亦能辨出,不必待目驗紙質焉。《汝南公主墓誌》啟功先生曾經在匯帖中見過,後來流出一墨跡本,號稱是真跡。
當時,啟功先生就憑影印本就判斷出,此所謂真跡,不過是後人的摹本罷了。
此墨跡本後來收藏於大海博物館,1972年的時候,博物館請專家鑑定,實際上就是宋人的摹本,並非真跡。
啟功先生憑藉影印本,不用看真本,就能看出此帖是後人所摹,由此可見所摹之法實屬一般。
因為,真正好的鉤摹之法,必須拿著原本,對著光仔細看,才能看出鉤摹的痕跡。
虞書以廟堂碑為最煊赫,原石久亡,所見以陝本為多。然摹手於虞書,知其當然,不知其所以然,與唐石殘本相較,其失真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