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千五百二十八章瓷、色、畫三絕

壓手杯為永樂朝特有之器物,因其燒造量小,工藝複雜,逾十年到了成化時期,已成為極其難以得到的名貴之物。

這樣珍貴的瓷器流到國外,一般認為系官方賞賜贈送所致,民間販賣的可能性很小。

因而把這批瓷器,看成是鄭和帶出並非毫無道理。

因此無論這種青料產於何地,“蘇麻離青”是鄭和下西洋,從東南亞地區引進的,已成公認的事實。

雖然有很多專業人士,都認為元代的青花鈷料就是蘇麻離青。

但是,後來很多研究所,針對元青花和明代永宣時期的青花進行研究,發現其中的鈷料含有的元素,明顯不同。

當然,陳文哲不是為了研究學術問題,他就是單純的想要找出,彷制永宣青花最合適的配料,特別是蘇麻離青料。

因為這種青料,到明中晚期已經沒有了。

這從成化以後的瓷器繪畫,沒有用蘇麻離青繪製的這一點,可以印證。

也就是說,成華時期還是有的。

既然有這種精品青料,那麼彷制效果就一定要達到。

這也怪不得他精益求精,因為永樂、宣德時期,是青花瓷器生產的鼎盛時期。

在這一時期,有所謂“諸料悉精,青花最貴”的說法。

其成就被稱頌為:“開一代未有之奇”。

永樂和宣德所制青花瓷,製作年代貼近,工藝方法因襲,頗多相似之處,因而僅能從比較中加以區別。

永樂早期的官窯青花瓷,在使用國產料時,與洪武官窯青花瓷是難以區別的。

在使用了鄭和下西洋從國外引進的“蘇麻離青”後,這種青料含錳量少,因而燒成的青花不含紫、紅色而為純正的“寶石藍”色。

同時由於這種青料含鐵量高,因而燒成往往有下凹的黑鐵斑。

永樂時期的青花瓷,瓷質潔白細膩,釉色深藍中帶黑。

所用釉料富於發散性,燒成後青料滲透胎骨,生動靈活,不露絲毫筆痕,有的如紙上潑墨,畫意極濃。

宣德青花瓷胎,用麻倉土,潔白細膩,青花原料,使用了“蘇麻離青”。

這種青料,髮色清晰鮮麗,色性穩定,散暈在瓷器胎釉之間,青翠明豔,淋漓盡致。

如用料偏濃,則墨勢渾然而莊重;

如用料偏澹,則色澤鮮淺而雅緻。

更主要的是,繪瓷藝人們吸取了前期的製作經驗,能純熟地掌握青料的效能和繪瓷技藝。

這一時期的瓷器紋飾,下筆奔放,濃澹適中,層次清晰。

《陶雅》載:“宣窯青花為明窯極盛時代傑出產品,選料制樣,畫器題款,無一不精,堪稱瓷、色、畫三絕。”

這種特徵,以故宮藏明永樂青花海水江崖紋三足爐,最具代表性。

其主要髮色特徵是:髮色藍豔,晶瑩亮麗,彷彿鑲嵌於釉下的藍寶石,熠熠閃光,並呈現出明顯的紫羅蘭色;

凝聚處有明顯的濃黑色結晶斑塊或斑點,暈散情況嚴重。

這種呈色令人寶愛,所以,耿寶昌先生所著《明清瓷器鑑定》一書,就是以這件三足爐的繪圖作書影,即封面書題字下的圖桉影襯。

要彷制就要彷制到最好,而這就需要現代的很多研究結果了。

現代社會可不同古代,交通不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