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千五百二十八章瓷、色、畫三絕

現在只要想找一樣東西,能不能找到,只取決於錢夠不夠。

對於元、明時期的蘇麻離青料,陳文哲早就有想法。

所以,不管是東南亞還是尹拉克,甚至是波斯地區的青料,現在陳文哲手中都有。

他這就是為了彷制元青花準備的,當然,如果能夠得到足夠的麻倉土,或者是同樣效果的高嶺土,他肯定還要彷制永宣、成化時期的瓷器。

現在他手中的青料肯定是合格的,但是,想要彷製出效果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比如按照古法彷制永宣青花之時,暈散與結晶斑的問題。

這肯定是青料粗糲所致,如以強光照射可明顯看出,結晶斑實際上,就是青料中斑斑塊塊呈顆料狀的鏽斑,原因極有可能是因鐵質高所致。

青料粗糲,也極有可能是造成暈散和結晶斑的原因。

暈散和結晶斑,本來就是一種缺陷。

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景御器廠明永樂、宣德,曾出土大量實物標本。

其中因暈散過重,或呈色過於深重,常常是被廢棄或淘汰的主要原因之一,也說明了這一點。

所以,要解決好這個問題,還真是不容易。

不過,也不是沒辦法,特別是有著作弊器的陳文哲。

他可以透過研究一些元明時期的瓷器,吸取元朝和永樂朝的大量經驗,從而熟練而精準的掌握蘇麻離青料的特性。

這樣燒製出純淨湛藍的青色,達到了最佳的藝術鑑賞效果,還是不太難的。

當然,想要得到成化鬥彩的色彩,也不是那麼容易。

鮮紅色豔如血,杏黃閃微紅,水綠、葉子綠、山子綠等皆透明……

這就是成化鬥彩用到的一些釉色,而在先前說的五隻御瓷杯上,這些釉上彩都有體現。

能夠完美復刻出這些釉色,還要把杯子做的別緻典雅,紋飾畫的飽滿且靈動,肯定不容易。

還有,製作鬥彩瓷器,為使更具古韻,其中釉水的配比、彩料的礦物調製、繪彩的手法輕重等,每一個細小的步驟都是至關重要。

比如在繪製時,要採用輕勾勒、重色彩,大量的採用傳統繪畫的點、塗、平、拓等技法。

這隻有這樣,才能讓畫風簡潔乾淨,整個畫面層次豐富、頗有靈氣。

這些要全都能做好,最後要將繪製好的素坯,置於匣缽之中,以柴窯燒製。

這是還原明清御瓷的燒製工藝,因為柴窯相對於現代工藝,還是有明顯不同的。

當然,燒製成本上也更是懸殊巨大。

一窯燒下來,光松材消耗量就近2000斤,且燒製與退溫時間長達96小時。

從選料、煉泥、配比、拉坯、繪製、燒成,其間歷經12道大工序與90餘道繁複的細節工序。

任意一個環節稍有差池,燒成作品即大相徑庭。

比如僅修坯工藝,就包含了16個工藝細節。

每隻素坯的厚度差異,需小於0.2毫米。

重量差異,要小於3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