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的種種特徵,陳文哲已經十分熟悉。
他現在更加想要弄清楚的還是二元配方,再就是從哪裡弄麻倉土和蘇麻離青。
這些他都研究了很長時間,這一次想要做一些青花瓷精品,那麼就要從開始到現在,全都慢慢的把工藝摸索清楚。
所以,他也不會單純的仿製元青花。
唐宋元明清五代,唐宋是開創時期,技術不怎麼樣。
元朝是發展壯大時期,也是揚名的時期。
明朝則是青花瓷器達到鼎盛的時期,明永樂、宣德時期是青花瓷器發展的一個高峰,以製作精美著稱。
這一時期的官窯瓷器,製作嚴謹、精緻;
民窯器則隨意、灑脫,畫面寫意性強。
從明晚期開始,青花繪畫逐步吸收了一些我國畫繪畫技法的元素。
明初,也就是洪武朝的青花器,有大小盤、碗、梅瓶、玉壺春瓶等。
所用青料以國產料為主,也不排除有少量進口料。
青花髮色有的淡藍,有的泛灰。
前者有一部分有暈散現象。
紋飾佈局仍有元代多層裝飾的遺風,題材也變化不大,但許多細節已有變化:
如蕉葉的中梗留白,花瓣留白邊較之元代更明顯清晰;
牡丹葉子“缺刻”部位較深,不如元代的肥碩;
菊花繪成“扁菊”,花芯以方格紋表現;
龍紋仍是細長身,但除了三、四爪外,已出現五爪,爪形似風輪,氣勢不如元龍兇猛矯健。
輔助紋飾的如意雲頭,由元代的三階雲,改為二階雲;
蓮瓣紋內多繪佛家八寶,元代多繪道家雜寶。
碗、小盤多繪雲氣紋,僅繪於器物外壁的上半部。
器物底足多平切、砂底無釉見窯紅。
除此之外特徵,其中明朝初年的青花瓷,或者說是官窯瓷之中,未出現年款,帶款的器物也極少。
當然,這一點不是那麼絕對,特別是洪武時期的東西。
“大明洪武年制“這款識,究竟有沒有?直到現在還很難斷定。
陳文哲也沒見過,他自然也不確定。
但是,他知道市場上確實有這樣的瓷器。
特別是寫有大明洪武年制的釉裡紅瓷器,比如一件八稜梅瓶。
上面的紋飾,畫工,胎釉等,都具備元未明初的特點。
而且透過打光,發現胎的顏色發紅,那麼這件瓷器是否為新仿?
很多專家都斬釘截鐵的說,這就是新仿,假的。
為什麼?就是以前考古發掘,從來沒有發現過這種款識。
特別是在國內的各大博物館,能夠確定是洪武時期製作的瓷器的古董,都沒有留款。
可是,從來沒有發現過,就意味著沒有?
那麼,怎麼才能夠仿到那種程度?
特別是打燈之後,胎還會發紅,這可是麻倉土的特徵。
這怎麼解釋?沒法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