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色,可不是自古以來就是帝王御用之色。
比如在秦代,就尚黑。
真正讓黃色正名,還是在唐朝。
唐朝時,朝廷首次頒佈詔令,禁止平民穿黃服。
當時下的詔令曰:「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用黃袍,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黃有禁自此始。」
意思是說,隋朝時天子穿黃袍,於是唐高祖也效彷隋制。
當時規定黃服,除帝王外其餘人一律不得用。
因此黃服為百姓禁用,這是從唐代武德年開始的。
儘管黃色在唐代,成為了帝王服飾的專有之色,但此規定當時也僅停留在服飾方面,對於陶瓷器之色並沒有明文限制。
因此,帶有黃色的唐三彩不在少數,而黃釉瓷雖然不多見,但也並未斷了香火。
等到了明朝,特別是成化時期,瓷器迎來百花齊放的好時節。
這一時期的經典之作也不少,比如有一件黃地青花折枝石榴花果紋盤,就是明成化時期的,現在藏在國家博物館中。
明代成化朝以瓷器聞名後世,無論是鬥彩雞缸杯,還是青花、甜白瓷,都深深的影響這後世的瓷器審美。
雖然這一時期的黃釉瓷,不如弘治時期做的好,但是,只要是成化的瓷器,就肯定會有特別之處。
特別是成化的黃地青花,這種釉色很少人瞭解。
明成化黃地青花,不說其他,只是有著黃釉,還能結合青花,自然也不簡單。
這種瓷器之上凝重豔麗的青花,與色澤澹雅的黃釉地,相互映襯,有著獨特的藝術風格。
黃地青花為青花瓷品種之一,其製作工藝是在青花燒成後,再於白釉上掛黃釉。
之後復爐低溫焙烤而成。
黃地青花瓷明代宣德始燒,成化、弘治、正德時期燒造量較大。
其造型和紋飾基本相同,器物相近者,掩其銘款難辨其朝代。
成化盤多邊款砂底,弘治、正德為釉底年款,宣德二者兼有。
所繪圖桉吉祥,寓有子孫昌盛,連綿不斷之意。
紋飾排列別緻,極富裝飾效果,釉彩搭配協調,令人賞心悅目,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就說這件黃地青花折枝花果紋盤,它高5.2厘米,口徑30厘米,足徑20.4厘米。
這隻盤子撇口,弧壁,廣底,圈足。
器內、外以黃釉為地繪青花紋飾,內心為折枝石榴花紋。
內壁為折枝碩桃、柿子、櫻桃、荔枝四種瑞果紋。
外壁為折枝蓮紋,外口沿青花橫書「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楷書款。
這就是一件最為經典的黃地青花盤,這樣的盤子,於花紋外白釉地上塗滿黃釉,使濃重的青花與油亮的黃釉形成鮮明的對比。
黃釉、青花互相結合,互相映襯,怎是一個漂亮了得?
在這要劃重點,黃釉的整個發展史,有幾個高峰,第一個肯定是唐三彩,第二就是明代弘治、成化、宣德。
最後一個,肯定是清代。
黃色在清代,可謂是被用到了極致。
用末皇溥儀的話說:「每當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我腦子裡便浮起一層黃色:琉璃瓦頂是黃的,轎子是黃的,椅墊子是黃的……」。
是的,哪兒哪兒都是黃色,連皇宮用的餐具也都是黃色的。
據《國朝宮史·典禮》記載,清宮中對於不同等級使用彩釉瓷器,都有著詳細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