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千五百六十五章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到了清代後期,灑藍釉瓷器的燒造水平有所下降。

特別是胎和釉等方面,都無法與清早期的器物相比。

因此,從收藏的角度講,清代的灑藍釉瓷器還是以康、雍、乾時期的製品為最佳。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一方面是清三代的國力強盛,另一方面則是皇帝喜歡。

比如,由於康熙皇帝非常喜愛古代瓷器,覺得古樸精良的灑藍釉瓷器工藝失傳十分可惜,便要求jdz御窯廠重新研製復燒灑藍釉瓷器......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所以才會有了之後,清流傳下來的灑藍釉瓷器。

像是描金瑞獸紋碗,還有康熙的灑藍釉下三彩魚龍變化觀音尊、灑藍釉梅瓶、灑藍釉龍紋膽瓶、灑藍釉留白雲龍紋花口盤。

之後光緒之時也燒過,有灑藍釉留白龍紋碗。

當然,灑藍釉瓷器,還是明代的最好。

明代的灑藍釉技術,不僅是當時燒製瓷器的巔峰之作,更是古代勞動人民辛勤與智慧的結晶,讓後人對其推崇備至。

宣德之後,弘治產品稍遜,近於藕荷色或支青色。

此時的灑藍釉,釉面亦欠勻淨,色調深淺不一。

但所制暗龍紋盤,裡為白釉,外以青金藍釉為地,龍身施澹孔雀綠彩,頗為精緻。

其實從這些瓷器就可以看出,古代匠人對於青色、藍色、綠色的認知,真不是那麼絕對。

不能說不認識,而是有點混淆。

所以,在嘉靖時期還創燒了回青釉瓷。

回青釉與霽藍釉,同為以氧化鈷為呈色劑的高溫釉。

只是所用青料,為當時特有的回青與國產石子青調和而成。

這一點又和佛頭青相似,所以這種回青釉,呈色跟霽藍釉差不多。

但是,回青釉不如霽藍釉深沉濃豔,而是呈淺藍色。

而通體施高溫霽藍釉,近底處由於積釉較厚呈紫黑色。

一般霽藍釉瓷器,足內無釉露胎。

這樣燒製出來的瓷器造型端莊古樸,釉色濃重而勻淨深沉,釉面瑩潤,每一件都是藍釉瓷器中的精品。

這樣的藍釉瓷,從胎底也能看出一些特徵。

比如底胎有些釉面開細小紋片,個別的有棕色斑點,接近底足的聚釉處則發黑色。

可惜,萬曆朝之後,藍釉瓷基本絕燒。

只有等到了清代,藍釉才因為康熙、雍正、乾隆的喜歡,才重新復燒。

在經過明末清初近半個世紀的沉寂之後,於清康熙時期再度興盛。

此後歷朝均有精品傳世,且存世數量遠大於明代藍釉瓷。

康熙以後,歷代均有灑藍釉瓷器生產,彷康熙灑藍釉也不少。

鑑定時要注意各時代的造型胎釉產,彷康熙灑藍金彩容易脫落,常有後世金彩脫落後描金復燒的。

所以,一定要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後描金的痕跡。

現代彷品金彩是用金水燒的,呈色比康熙金彩豔麗,要注意二者的區別。

雍正時期清代藍釉瓷,以雍正藍釉冠絕。

雍正時期,以唐英任御窯廠督陶官,所制各式釉都燒製得極為成功。

這一時期的霽藍釉瓷比例則最為勻稱,線條最顯秀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