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寧、邴原等青州土著則是臉色一喜,出列對曰:“自黃巾之亂以來,青州疲憊久矣,百姓益苦。主公在青州行此德政,此乃仁心善舉,我等定當全力襄助,不敢有所懈怠!”
簡雍對道:“主公不可。二十錢於一家,小數也;然數十萬之二十錢,於我青州,大數也。主公欲惠及青州百姓,只需恢復舊例,民年七歲至十四歲者,口錢二十,七歲以下免徵即可。不可全免之!”
國淵也開口道:“國朝之律法,豈可輕易之!主公,無天子之令旨,萬萬不可妄行非議之舉啊!憲和之言,持重之論,吾附議之!”
劉備看向荀彧,這個自己最信任看重的股肱。這一次,廢口錢之事,劉備也沒有和荀彧提前溝通,他想聽聽荀彧的意見。
荀彧在劉備剛開言時,心中便翻起了風浪,他深知,劉備不是一個隨隨便便心血來潮的人。那麼,他的目的是什麼?
施恩?第一時間浮現這個念頭的時候,荀彧也第一時間排除了這個想法。珠玉在前,比起授田來,免十四歲以下口錢真算不得什麼。畢竟一年也才二十錢,絕大多數的家庭能夠負擔得起……那是為了什麼?苦苦思索的荀彧,忽然腦中靈光一閃,想到以前和劉備閒談闊論時,劉備對未來的憧憬,那隻言片語中,讓荀彧駭然,原來主公當初說的都是真的?若果真如此,主公真是大胸懷之人也。
荀彧醒悟過來,看著滿堂的人都看著自己。荀彧反應過來,叉手一禮,對劉備道:“主公所謀之深,所慮之遠,天下何人能及。文若能追隨主公,三生有幸!”這真的是荀彧的肺腑之言,對提出徹底廢除賦錢,並開始打算實驗的劉備,在荀彧看來,再多的溢美亦不為過。
劉備哈哈大笑起來。果然不愧是文若,自己當初與他的談論,只不過是只鱗片爪而已。自己這一提及,他便立馬聯想到了。
劉備站了起來,負手而立,朗聲道:“數代以來,每逢戰亂,必有天子下詔,與民休養生息。是以有太宗孝文皇帝首行三十稅一之善政,而後歷代先帝在災亂之年,屢次減免天下賦稅以利民。此事素有循例。今青州大亂方止,百業凋蔽,百廢待興。是以我來此後,授田、免口賦錢等,皆為養民。民心穩而青州穩,民不慌則我等皆不慌,民富則稅賦足!如今青州飽受戰亂,以至地廣人稀。免十四歲以下口賦錢,按丁口授田,兩者結合,等同於鼓勵生育。待兩三年後,我青州必然人丁興旺,民多富裕。到時,還怕無錢奉養天子?
國朝之律法,數百年來,非一成不變。然則我等遵法紀,循綱常。可有上對不起君王、下對不起黎庶之舉?大丈夫在世,萬事問心無愧便可!
此事必然在行,季珪,你總掌民曹,你便來記下,每年該收口錢多少,待道路通暢,此筆錢仍然供輸都城,奉養帝后。而青州該免則免,這錢,我青州牧府出了!
諸君,可還有異議?”
一番話,說得諸人心潮起伏。劉備的豪情萬丈,劉備的雄邁壯闊,劉備的胸懷氣度,讓他們再次為之心折。
諸人齊刷刷起身,躬身到地,齊聲道:“我等無異議,謹遵主公之令!”
在青州授田進行得轟轟烈烈的時候,青州牧府的一道政令,讓青州百姓再度騷動起來:自今年起,凡青州在籍丁口,民年十四歲下者,免徵口賦錢。以後照此慣例。
十四歲以下者,每人每年口賦錢也不過是二十個五銖錢而已,雖然先帝在世時,經常攤派加徵,還破開荒的從一歲嬰兒開始徵收。但這點錢,比起沉重的田賦、算賦,還是很少的。不過百姓們依然激動了、沸騰了。
為何?
因為自古以來,向皇帝繳皇糧國稅,乃是百姓們思想中根深蒂固的義務。天子除了大災之年,向來只有加賦稅的,哪有減免的?
這次劉青州竟然頒佈此令,按照這佈告中的意思,不止免徵這一年,以後都這樣?這麼說來,只要劉君侯鎮守青州一日,青州十四歲以下孩童便永不收口賦錢?這錢不多,但積少成多,給人們帶來的影響卻是非常積極的。能省一個錢就是一個錢,誰也不會嫌自己家裡錢多不是。
有史書曾記載漢末口賦的混亂:“漢末產子一歲則出口錢,民多不舉產。”因畏口賦,孩子都不敢生了。這拿劉備與朝廷一對比,差距就出來了。朝廷就是賑災,範圍也往往沒這麼大,持續時間也沒有這麼久遠。有些膽大包天的傢伙,閒極無聊時與酒肉朋友相談,便口無遮攔的道,若是劉青州做了天子便好了。
這無心之語一出,竟然也有許多人紛紛附和。這卻不是劉備和他的屬官們能預料得到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