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之後,取消臨屯郡和真番郡,併入樂浪郡和玄菟郡,其中玄菟郡的大半是遼東地域,樂浪郡主要是朝/鮮半島。玄菟郡位於遼東郡東方,一度並存於遼東地域,後來幾經變遷,玄菟郡消失了。”
韋扶風點頭。
王師誨又道:“家兄說,渤海國仰慕大唐,學習大唐風俗文化和統治模式。
只是國內多是不開化的部落,使得統治不倫不類,高層深度漢化,與大唐差別不大。底層則是蠻夷落後。”
韋扶風點頭。
王師誨又道:“遼東半島地廣人稀,渤海國駐軍不多,主要是防禦新羅國。
據說渤海國遭到契丹威脅,重兵屯駐扶余府,也就是玄菟郡的一處故地。”
韋扶風點頭。
王師誨又道:“渤海國人口百萬,勝兵頂多十幾萬,上將軍奪取遼東半島的都裡鎮(大連),渤海國或許不敢大軍遠征反撲。”
韋扶風輕語:“百萬人口。”
王師誨說道:“據說百萬人口,渤海國地廣人稀,而且只是靺鞨族一支,稱之為慄末靺鞨,更遠的東北還有黑水靺鞨(滿族祖先)。”
韋扶風點頭,說道:“你去休息,明日再說。”
王師誨告辭離開了。
韋扶風獨自若有所思,親外祖父居然來自東北的渤海國。
韋扶風情緒複雜片刻,心思轉而盤算進軍的規模,兵源和領軍人物。
軍力出征最耗錢糧,韋扶風大軍征服甘州,事實上在巨耗靈州涼州的積蓄。
進軍膠東半島與遼東半島,兩地都是地廣人稀,大軍佔據不能獲得本地就食,只能依賴海上補給。
故此,出征的兵力受到限制,韋扶風斟酌之後,定下出兵一萬。
兵源,採取抽調混合,甘州回鶻出兵兩千,涼州兵兩千,靈州兵兩千,成都兵兩千,加上福建兩千水軍。
北方為主的出兵,戰略上矇騙宣武軍,遼東的氣溫類似河西,將士們能夠吃苦耐寒。
去往出征的路線,南下走到嶺南福建,讓將士們和戰馬登上海船,篩選出不能適應者,換成其他將士補缺。
騎兵陸路去往兩浙抵達常州,福建水軍同步抵達常州,接上騎兵將士。
八千將士走過川南軍地盤,能夠震懾軍心,宣揚韋扶風的強勢,穩固地盤的統治。
領軍者,韋扶風考慮宦官長生,只是多年不見長生,當年與長生也不親近,不知長生變成了什麼樣的人物。
韋扶風一想起長順,內心陰霾忌憚,這些年他對於樓船衛的發展,基本是放養的沒有時間理會。
韋扶風思來想去,想起了曾浩,覺得曾浩適合獨當一面的攻略東方。
只是曾浩鎮守原州多年,未必還願意跑去喝海風。
韋扶風研磨,提筆給曾浩書信,詢問曾浩願不願意攻略東方,闡述了佔據膠東半島,遼東半島的戰略意義。
次日,王師誨請見,進來落座。
韋扶風說道:“本軍打算出動一萬兵力,其中三千騎兵,兩千水軍,五千步兵。”
王師誨喜悅道:“三千騎兵,足以機動馳騁。”
韋扶風說道:“只是後續給養困難,縱觀古人出兵東北,最難的就是軍需運載,海上行船的風險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