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聽明白,請玄奘法師,再講講啊!”
“如何判斷某一業力屬於定業或不定業呢?”
西門飄雪說道。
“那我就再再講講啊?”玄奘法師說道。
首先,根據行為動機判斷,考量這一行為是否故意造作。
若是有心為之,便屬於定業。
若是無心造作,如無意間傷害到其他眾生,雖也造下業力,多屬不定業,將來可能受報,也可能不受報;可能報得重,也可能報得輕。
其次,根據對治情況判斷。
若是造業之後立即以懺悔進行對治,即使所造是定業,也可能因此產生變化,成為不定業。
就像做了錯事之後,若能誠懇地向對方道歉並補償,可能扭轉原有矛盾,化解原有問題。
反之,非但不求懺悔,甚至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自鳴得意,可能加深對方的仇視,加重未來的報應。
佛教特別提倡懺悔法門,以此消除業障和違緣。
所謂共業,指相同行為形成的業因,將會感得同樣的果報。
所謂別業,是指個別不同的業因。
對於每個人來說,身體有強健、衰弱的不同,容貌有端莊、醜陋的不同,生活條件有富裕、貧困的不同,這些都屬於別業所感。
共業,取決於眾生共同的行為,或是有共同利害關係的行為。
比如同在屠宰場工作,並不是每個人都直接參與宰殺。
雖然他們沒有直接造作殺業,但只要處在這個利益集團中,收入中包含因屠宰而產生的利潤,就不能脫離與殺業的關係。將來招感果報時,自然也要承擔相應的罪業。
就像法律在懲處犯罪集團時,其中某些人雖然未直接參與殺人、搶劫或詐騙,身處犯罪集團,參與其他相關事務,並從犯罪所得中獲利,那麼,同樣會受到相應的法律制裁。
我們所處的自然及社會環境,都是共業所感。
我到過玄靈大路多次,那裡風調雨順,少有災害,環境非常和諧。
生活其間的人,對自然懷有真誠的關愛之心,不會隨意踐踏一草一木,更不會隨意傷害動物,哪怕是微小的動物。
所以,大自然也呈現出一派寧靜、祥和,讓人們在它的懷抱中得到滋養。
反之,如果不懂得保護自然、尊重生命,只是不計後果地盲目開發,將生態環境破壞殆盡,那麼,最終的受害者還是人類自己。
別業,則取決於個體行為,由此招感屬於個人的業報。
比如在普遍富裕的國家中,也存在一無所有的赤貧者;在普遍貧窮的地區裡,也存在應有盡有的富貴者。
又比如,常人所看到的景象,在色盲者眼中,又是另一番景象;常人所聽到的音聲,在重聽患者的耳中,也會有所不同。
這些,都是別業所感,是由不同業力招感的個別果報。
所謂引業是業力招感的總體果報。
有情生命在延續過程中,是上升天道、繼續做人,或是墮落地獄、淪為畜生,皆由引業決定。
假若沒有引業作為動力,生死也就隨之結束了。
唯識三十論中,有這樣兩句話:“前異熟既盡,復生餘異熟。”
前面的業力結束,新一輪的業力又繼續產生,然後再次結束、產生。
無始以來,眾生不斷造業,所以,沒完沒了地流轉生死,迴圈往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