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業力無盡,生死無窮。
所謂滿業是業力招感的差別果報。
比如同樣生而為人,有長壽和短命的不同,有貧窮和富貴的不同,有莊嚴和醜陋的不同。同樣淪為畜生,有的流落街頭,只能從垃圾中覓食充飢,還要隨時面臨被宰殺、殘害的恐懼。而有的卻被主人百般寵愛,精心照料,生活水準甚至超過許多普通百姓。
所有這些差別,正是由不同的滿業所決定。
從造業到招感果報,還需要緣的成就。
如果說業力就像播下的種子,那麼,還須同時具足水分、陽光、泥土等條件,才能紮根發芽、開花結果。
這些果報,根據因緣的不同,又有現報、生報、後報、不定報之分。
有些業力造下後,現世即能招感果報,為現報;有些業力須待來生方能受報,為生報;還有些業力則須多生後才能受報,為後報;至於前面所說的不定業,招感果報尚未決定,為不定報。
正所謂“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
其實不然。
唯心論所說的心,是作為第一性的存在,乃永恆且固定不變的精神實體。
而佛法所說的心並不具有永恆性,更非固定不變的實體。
此外,唯心論所說的心,能派生萬物,而不從他物所生。
而佛教則認為,心是緣起的,不是獨立、單一的存在。
唯識宗認為,眼識九緣生,耳識八緣生,鼻舌身三識七緣生,意識五緣生,說明心是相互依賴地存在,與唯心論具有不同的性質。
十善業道經啟示:“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業、語業、意業所致。”
所有這一切,都根源於眾生的心。
因為“心想異故”,所以造下善或不善的業力,由此招感相應的苦樂果報。
通常,能夠表達出來,並能直接利益或傷害他人的,主要是身業和語業。
比如為他人提供幫助或製造障礙,又如對他人進行讚歎或肆意辱罵,都是透過行為和語言進行表達。
但意業卻不然,如果內心充滿嗔恨,表面卻偽裝得仁慈和善,就很容易迷惑他人,須行之於身口,才會對他人構成直接傷害。
不過,如果經由某些特殊訓練,心力特別強健,也能以意念直接殺人。
唯識二十論就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古天竺有位國王,得罪了仙人,令其嗔心大起。仙人一怒之下,以意念下了場冰雹,令國王所在的城市毀於一旦。
可見,意念同樣具有殺傷力。
作為修行人應特別注意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絕不可隨意生起不善心念。
因為身、語、意三業都能造作善或不善的業力。
總之,由眾生心念的差別,導致行為的差別,進而導致世界的差別。
“阿彌陀佛,不知道,各位施主聽明白沒有啊?”
玄奘法師說道。
在座的各位,對佛學的研究非常的少,所以,聽著玄奘法師的講解都是一頭的霧水,各個聽得雲裡霧裡的。
不知道玄奘法師還有講什麼故事呢?
預知後事如何?下集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