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的能力,只怕也就只能稱為鄰里間種田好手,放在一個村子作為表率,他們著實差點意思。
若是讓他們去指導一個村子的農耕,崇禎覺得不一定能夠有用,甚至說不好還有可能起到負面的效果。
“種田有一技之長的人,竟然連一個村落一個都達不到嗎?”
是優先農令體系的搭建,還是以效果為準?
村令的推進,是以搭建為主,首先先做到每個村落一個村令兩個村尉,然後再去蕪存菁,更新迭代。
但是,這也是因為村令本身的作用只是維持村中治安以及上報問題。
這樣的事情,對個人的能力要求確實不高,而且有著新軍將士擔任村尉監督,也不擔心村令搞出什麼事端。
而農令,按照崇禎的設想,依靠的應該是農令自身在農耕方面的經驗、能力,體系本身對他們起到的作用,其實不會多大。
這樣完全或者說大部分作用都靠自身能力的職位,將能力差點意思的農夫弄上去,真的合適嗎?
“農令......農業......”
崇禎有些遲疑了:
“將附錄名單農民的詳細資料拿上來給朕看看。”
兩大箱子資料,其中,一箱半都是附屬名單中的農民的資料。
崇禎開啟,一份份翻閱,越看,眉頭皺得越緊。
這些人,種田的能力,當真只能算作還不錯,也就僅僅只是被稱為種田好手的程度而已。
若說連他們這樣的能力都可以擔任一村的農事指導,那名單最前面十一人,豈不是都可以指導一個國家的農事了?
“不行,不行。這一批人,不足以擔當農令!”
崇禎一邊看,一邊搖著頭,看了資料之後,眉頭反而皺得更緊了。
但是,這已經是錦衣衛將所有報名的農民一一篩查之後,選出的最優秀名單,若是第四層次的不要,那合格的農令,豈不是就只有一百來號人?
要知道,村落的數量可是接近五百,這等於農令的數量只有村落數量的三分之一!
“試點?”
崇禎沉吟。
“還是說,不必一村一農令,而是一人影響周遭數村?”
試點不必多解釋,既然在崇禎看來夠格擔當農令的人手只有一百多人,不夠將所有村落都安排,那便可以先在其中一百多個村子安排試點,在這些村落安排農令指導農耕。
若是效果好的話,便可以在來年擴大範圍,將更多村落中,都安排上農令的存在。
這樣一來,農令人數少這件事情自然就不再是問題。
但是,一百多個試點,幾乎佔據了所有村落的三分之一,這樣的試點還是試點嗎?
若是合格的農令只有幾十個,或者十幾個,試點這個辦法反而會更加適用一些。
另一個辦法,一人影響數村,則是相當於一個農令同時擔當多個村落的農令。
鄉間村落,雖然不會離得特別特別近,但是附近的村落基本上都不會太遠,若是一人負責三個相鄰近的村落,理論上來說也是完全可行的。
可是,這到底是崇禎完全不曾經歷過的農耕。
他想當然地覺得這種方式可行,但是實際上操作起來,又真的能夠可行嗎?
此前,工匠那邊的事情,便證明了,崇禎自己拍腦門決定的事情,並不一定就能夠有效,甚至在實際操作中,都不存在實踐的可能性。
儘管崇禎心中已經比較傾向於第二種方法,但是他卻並沒有下定決心。
若是以前的崇禎,當下自然便直接下旨,安排這前三等的農民為農令候選,然後讓他們開始在特定村落開始擔當農令。
但是,經歷了太祖誇讚村令體系定國安邦之後,涉及到農村、農業的事項,崇禎便謹慎多了,不敢輕易下決定。
“嗯......來人,將,朕寫個名單,速速派人將這些人請來見朕。”
崇禎想了想,還是決定專業的事情交由專業的人來決定。
本來他想著將農事最強的那一檔十一人請來,但是想了想,最頂層的那十一人個人能力可能太強,不能代表第二、第三層次的農民,於是決定一二三三個層次,各找幾名代表。
於是,崇禎便在紙上對著名單,寫下了二十個名字,以及對應的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