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百五十四章

糧食,遠不如金銀貴重,但是,卻是人活著必不能少的東西。

正是因為崇禎朝一直糧食歉收,糧食短缺,所以才導致了朝廷財政撐不住,才導致了起義四起,才導致了對軍隊的掌控力越來越差!

若是崇禎朝不是連年遇災,朝廷不是那般飄搖,崇禎也不會那麼急切。

糧食要是足夠,崇禎不說讓大明撥亂反正,但是至少讓大明經過他的治理之後,比他登基之前更好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於是,吸取了之前的那些經驗教訓,崇禎這次新朝一開始,他就把全副的心思全都放在了村裡,放在了農業上。

而且,隨著之前大明的滅亡,崇禎的那些浮躁動盪也都好了很多,踏踏實實做事,自然也就出了結果。

等崇禎將自己一連串,成體系的想法講出來,朱元璋驚訝了。

聽了這番話,朱元璋才發現,自己這個後代,居然當真是有著自己一套很完善的執政體系,而不是如他之前猜想的亂碰運氣。

而且,這個思路,聽起來當真務實而切實。

於是,朱元璋問道:

“小子,你對你這農令體系,抱的期待如何?”

“太祖,說實話,之前的村令體系,其實多少帶點誤打誤撞的意思在裡面,但是農令體系,這是我精心構想之後的結果,甚至可以說......村令體系,很大程度是在為農令體系鋪路!”

從農令體系將太祖吸引了過來,崇禎就知道,他寄以厚望的農令體系,應當是成功了。

正是因此,他講述起自己的心路,也便更加豪放,直接將被太祖評為安邦立國之用的村令體系,稱為了鋪路磚。

“你為我仔細講講你的具體構想吧。”

朱元璋對崇禎的這個說法,並沒有做評價,而是具體問起了這農令體系到底是什麼樣子。

僅僅崇禎之前講的那些,朱元璋儘管也認可,但是卻很難想象,找個有經驗的老農來教導村裡那些農事上的後進,竟然就能讓國運這般增長?

這其中,定有其他奧秘。

崇禎對太祖自然不會隱瞞,於是,他習慣性拿起筆墨,一邊在白紙上寫字,一邊開始細細講述:

“首先......”

朱元璋不清楚農令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效果,居然能比有那麼多效用的村令體系還要更好,崇禎自然就專門在這一方面為他進行解答。

而這一塊,首先要說的就是,崇禎之所以做出這樣決斷的認定,所依據的現狀,或者說資料是什麼樣。

正好執筆監理政監崇禎都放在周遭,崇禎便直接命令內侍,將相應的文書等內容直接擺在檯面上,然後據此講解。

而這其中,就有具體耕種的利用率這個問題。

因為耕作能力以及農具等等的缺失,這一塊的問題,一一展現出來之後,朱元璋才知道,原來這一塊居然都有這麼大的問題。

畢竟,在朱元璋時期,人都不多,重要的是如何將土地更多地耕作起來,而不是考慮精耕細作。

在那個時候,連將現有的土地全部種上都不容易,自然也就不那麼需要考慮這些東西。

王朝剛剛建立的初期,必然都是鼓勵耕作,鼓勵多生。

畢竟,那個時候,全都是人少地多的局面。

現在的大明,其實和王朝末期到王朝除建時差不多,因為連年的戰亂、饑荒乃至瘟疫,大明的人口數量可謂是一路下降。

也就是此處是京城,否則,崇禎首先要做的,必然還是找到足夠多的種田人手。

當然,儘管如此,農令此體系仍然相當有用。

此時類似王朝初期,田地與人相比已經不再過少不錯,但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若是能夠建立起精耕細作的體系,讓田地產生更多價值當然更好。

這就等於提前做好了之後很長時間的道路規劃,讓之後數代,乃至十代的皇帝都不需要擔憂農作這一塊的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