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22章 文聖和武聖

姬髮指責帝辛的第二條罪狀,是不修祭祀,不敬先祖,不畏神靈。

在上古矇昧時代,華夏既有神靈崇拜,也有祖先崇拜。

商朝人會把在戰爭中俘獲的戰俘,作為祭品獻給自己的祖先與神靈,規模十分巨大,甚至一次會殺掉數千人。

到了商紂王時代,類似活動越來越少,規模也越來越小。

在當時,人們是信天命的,而天命來自於祖先神靈。

只有給神靈與祖先足夠的犧牲,才能讓他們保護王朝的子民。

帝辛不好好祭祀的神靈,激怒了以東伯侯和姜皇后為首的神權貴族。

周人以此為名,是為了鼓動商人和周軍一起反對紂王。

帝辛為什麼不喜歡祭祀呢?

因為常年的大規模祭祀活動,使得大量的優質勞動力被白白浪費。

帝辛是想透過減少祭祀行為,增加勞動人口,促進社會生產。

他的思想具有極大的進步性,可惜卻得不到認可。

第三條罪狀是不任用親族,用人不當。

任用親族,換句話說叫任人唯親。

按照正常人的思維,任用親族才是罪狀。

帝辛王不任用的“親族”,代表就有箕子、微子、比干等人。

微子啟與帝辛的政見對立,他就聯合守舊派密謀推翻帝辛的統治,甚至派人到周朝去請兵。

雙方的政見不同,是好事。

畢竟一個王朝,如果從上到下都是統一的聲音,那麼這個王朝也離滅亡不遠了。

但是,微子啟等人因為內部矛盾,私通外敵,就是罪不可赦的賣國行為。

帝辛重用的人才,都是來自中小貴族階層。

商周時代的政·治是貴族政·治,天下是真正的私家財產。

商周和秦漢以後的官·僚·政·治,有著很大的區別。

在此環境下,出身寒微的人,必然會受到來自貴族階層的反對。

一個人的才能,和出身沒有必然聯絡。

帝辛的做法,反倒有些唯才是舉的意思。

《牧誓》中說帝辛:“俾暴虐於百姓,以奸宄於商邑”。

這裡所說的百姓,並不是現在所知的平民,而是當時的貴族。

上古時代,百姓是對貴族的統稱。

帝辛對腐朽的貴族階層的排斥,給他招來了巨大的非議,導致他站到了整個貴族階層的對立面。

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帝辛的做法,使得他失去了權力基礎。

帝辛被自己人出賣,自焚後,不僅他自己,他所任用的人才也遭到了汙名化,被稱為“奸宄”。

西周建立後,一方面大封子弟親族,另一方面分封殷商貴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