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三卷:改朝換代 第一百三十五章 陽明心學

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九月初,南京,秦淮河畔。

傍晚的夕陽將秦淮河畔鍍上一層醉人的金紅色,月亮卻已經迫不及待從東方升起,與散發著餘暉的夕陽遙相呼應。

與其它地方不同,隨著夜幕降臨,秦淮河畔反而變得更加熱鬧,一艘艘裝飾精美的畫舫船逐漸出現在河中,絲竹管絃各類樂器的聲音也逐漸從畫舫船上飄出,小商小販帶著各類貨物與歸鳥逆途,踏著滿地紅葉,步入層林盡染的畫卷,好一個秋意盎然的秦淮暮色!

出門吃酒的王孫公子和家世顯赫的達官貴人流連秦淮興致盎然,在這熱鬧的俗世,卻總有人顯得格格不入,河畔一處幽靜的涼亭中,一名身穿玄青道袍的長臉青面男子正席地而坐,雙目微閉似乎沉浸在入定狀態。

不消說,此人正是南贛巡撫、千門掌門、陽明心學創始人——王守仁。

王守仁自幼習文、精讀史書,十二歲便立志要讀書做聖人,當老師告訴他“讀書做官”乃人生第一等事時,他卻回答:“人生第一等事應是讀書做聖賢。”從而走上慢慢修心成聖之路。

王學(陽明心學)推崇及時覺照,此時王守仁於秦淮河畔入定,必是在內心妄念四起,正在問心格物。

何為及時覺照?明代官員學者耿定向在撰寫王陽明傳記中,曾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能夠很好解釋這個概念:

一天,一個農夫來找王陽明,他身體年邁,無兒無女,亦無力耕種,所以想把他的地賣給王陽明換點養老錢。

王陽明毫不猶豫的拒絕了,說道“您是一農夫,地乃命根。若賣了它,非死路一條。”於是,贈給老農幾兩銀子,打發走了。

又過了幾天,王陽明和他的弟子們到山間遊玩,忽見一地水土肥美,便不由出口誇讚。這時一個弟子告訴他,這就是前幾日那老農要賣給他的地

王陽明一聽,不禁“啊?”了一聲,話音未落,隨即又“啊?!”了一聲。而後立即盤膝打坐,直到太陽落山時,王陽明才長吁一口氣道:“終於把它祛除了,真難啊!”

弟子都疑惑不解:“老師祛除了什麼?”

王陽明嚴肅的說出兩個字:“私慾!”

王陽明的這兩個“啊?”,其實囊括了心學的本質: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當老農還沒來賣地時,王陽明的心針對“老農賣地”這件事是沒有評判的,正如我們面對一件還未發生的事情時,本心處於最自然的狀態,我們的心是不可能做出判斷的,所以說“無善無噁心之體”。

當老農來賣地,王陽明的心念產生:“身為農民把地賣了,不是等死嘛。”於是贈與他幾兩銀子,讓他保住土地,這個念頭是善念。

後來得知那塊地是老農的時,心念又產生:“我當時應該把老農的地買了。”

於是有了第一個“啊?”這個念頭是惡念,所以說“有善有惡意之動。”

隨著惡念產生,良知又閃電般地告訴他,這念頭是惡的,你買了地,老農就活不長了,於是就有了第二個“啊?”對自己的私慾感到愧疚,所以說“知善知惡是良知。”

良知給出念頭善惡的判斷後,王陽明要做的事就是趕緊祛除惡念,保持善念,於是立即盤膝坐下,克服這個私慾,這也就是格物,所以說“為善去惡是格物。”

故事很短,但道理很深,被稱為王陽明心學的最高概括,凝結了心學最精華的智慧。

不怕妄念起,就怕覺照遲。

人人能知,但能做到知行合一者,寥寥無幾。

秦淮河畔的涼亭中,盤膝而坐的王守仁似乎妄念難除,雙目微閉但眉宇之間似乎仍有一絲焦慮,可見其內心躁動。

一個月前,白龍池湖畔,一群神秘人利用地道在神調門與朝廷混戰時忽然出現,奪走神農鼎。

蠱門掌門滕倪利用這個機會,攜愛子朱欽靈迅速潛入地穴逃生,神調門掌門凌傲霜與千門掌門王守仁隨即也躍入地穴追尋神農鼎與滕倪等人。

等混戰中的眾人反應過來,一眾高手早已通通消失在地穴之中,只留下雙方嘍囉在原地面面相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