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明王朝的歷史上,葛景算得上一位鼎鼎有名的太監。
劉瑾當權時,為了在內廷培植瑾黨,在家鄉廣招閹人,葛景趁此機會淨身入宮當差。
後來,葛景被劉瑾送入安陸王府聽差,由於其忠誠老實,天資聰明,很快得到安陸王朱厚熜的賞識,成為其貼身太監。
在朱厚熜即將登上皇帝寶座的那段時間,葛景頻繁往來於內宮與王府之間,透過各種渠道打探傳遞訊息,排除一切隱患,最終使朱厚熜順利登上皇位。
葛景被封為司禮監秉筆太監兼九門提督後,盡心協助嘉靖皇帝治理朝政,並負責皇城內一切禮儀、刑名及管理當差、聽事各役,深得嘉靖賞識。
朝廷上下對葛景的為人處事也十分敬畏,中外官使稱讚他德高望重,並將其尊為長者,是眾太監中名聲較好的一位。
心情不悅的嘉靖拆開葛景遞上的密信閱過後,變得更加鬱悶,將摺子往地上一扔,氣得連話都說不出來。
葛景見狀忙將摺子撿起,他自然知道嘉靖為何動怒,這封摺子的內容他早已看過,正是以星吉班丹等人為首的番僧向嘉靖呈上的辭別信。
與天地盟諸高手激戰後,星吉班丹等人徹底明白嘉靖的企圖,就是想讓自己等人與中原武林的高手互相消耗,達到剷除一切威脅的目的。
因此這些番僧自然不甘被嘉靖當做槍使,紛紛藉故離開中土,返回自己的國度。
嘉靖見這些番僧都離去,心中又開始犯愁,雖說自己不信任這些番僧,但他們這一走,使大內密探的實力受損,更無人可總領大內密探,這可如何是好?
要知道這大內密探的總領必須是一位沒有與任何江湖大派牽連的人,這樣才能讓他們相互制衡,否則大內密探這把刀就難以握在自己手中,因此歐陽雲等人自然就不適合。
其次此人還要武功高強,畢竟這些江湖中的亡命之徒桀驁不馴,若是讓一名不懂武功的人總領大內密探,實在難以服眾,因此自己身邊的葛景等人也不適合。
最後這個人還要能夠常伴自己身邊,便於進出內宮聽侯自己差遣。想到這裡,嘉靖又怎能不嘆?
葛景自然明白嘉靖心中所憂,等他微微消氣後,賠笑說道:“皇上,若是您為大內密探沒有合適的總領而煩,奴才倒是有一合適人員推薦。”
嘉靖見葛景一語戳中自己心事,便問道:“何人?”
葛景呵呵一笑答道:“前西廠廠督、御馬監大太監——張永。”
南京,尚書府。
一身緋袍的王守仁此時在房內看著手中的密信,不由長嘆一口氣。
想不到朱訓楨這麼快就將朝鮮征服,此人日後定會成為大明的巨患,可惜朝廷此時精力都放在內部,只能眼睜睜的看著朱訓楨在海外做大,而自己也失去嘉靖信任,今後定難再得重用。
自從浮來山一戰後,王守仁開始受到嘉靖的猜忌。
本想趁王守仁立下剿滅天地盟的大功,將其擢升為兵部尚書,但在眾人返京覆命後,嘉靖卻遷升王守仁為南京兵部尚書,令其離開北京,守衛南方。
這也難怪,在明軍佔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王守仁坐守中軍不出,導致天地盟眾惡徒逃脫,將帥不離中軍的藉口雖合情合理,但終歸經不得推敲。
況且王守仁的千門始終不能被嘉靖所用,因此自然受到嘉靖的懷疑。
對於王守仁這樣的人才,如果棄之不用太過可惜,而且嘉靖知道,此人雖對自己不一定忠心,但對天下百姓卻願赴湯蹈火,因此將其派往南京,負責鎮守東南,也可保最為富庶的東南沿海不受叛賊襲擾。
王守仁心中知道,這位新皇帝雖然年少,但城府極深,且善於權力鬥爭,自己越早離開朝廷中心反而越安全,若是晚了,恐怕下場還不如現在。
況且自己的父親王華年初開始身染重疾,已經辭官回鄉修養,王守仁正好趁此機會回鄉探望父親。
至於這大明朝的江山,王守仁又在心中輕嘆一口氣,連自己都看不透究竟會朝什麼樣的局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