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0章 給龐統指明道路(下)

不等諸葛亮接著說,龐統就擊掌笑道:“倘若整片田地中,都是這種粗壯的稻穗,糧食產量翻倍也不是問題。”

順著這個思路想下去,龐統瞬間發現,這還真是提高糧食產量的關鍵。

試想,現在的一株稻穗,多在百八十粒穀子的,這一株多出三五十粒、甚至百十粒的,一畝田的產量總計下來,最少都是提高五成的產量,甚至產量翻倍都有可能。

若是再加上諸葛肥的增城,一般良田畝產五石不成問題!

這就不只是奇蹟了,用天降祥瑞來形容都不為過。

而且,這個思路還是確實可行的。

在稻穀抽穗的時候,將那些顆粒較多、植株粗壯的稻穗,都移植到同一片良田中,施以最好的肥料,輔以最好的人工照料,等收穫的時候,這塊良田中的稻穀,就是最好的稻種了。

甚至,龐統還想到,一年又一年的這麼優選下去,最終長出五六百粒、乃至上千粒穀子的稻穗,貌似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總之,最粗壯的植株,都移植到同一塊良田中,秋收時的稻種肯定是最好的。

而且,龐統還想到,這已經不止是稻穀可以這麼選種了,就連大豆、麥子等等,只要是五穀之類,只要是糧食之類的,好像都是可以這麼選種的。

思路很明確,只要投入人工,最多兩年,就能看到糧食的增產。

至於說,想要達到他龐統預想中的畝產十來石,這就不是三五年之功了。

……

民以食為天。

別說是糧食產量翻倍了,就是增產三五成,就足以走上神壇,與神農氏比肩。

更重要的是,糧食產量增加了,老百姓就都能吃飽飯,誰特麼還願意去造反呢?

天下從此太平不敢說,但最起碼,減少了那麼幾分天下大亂的因素不是?

大青石旁,沉默了半晌。

龐統在發散思維,諸葛亮卻在等著龐統回過神來。

良久,龐統回過神來,嘆道:“優選稻種如此簡單,此前卻為何無人發現呢?”

諸葛亮笑笑:“世間,從來不缺少美麗,只是缺少發現美麗的那一雙眼睛。”

“田地之中,從來就不缺少那些長勢最好的稻穀植株,農夫們或許有發現,但那他們整日都在為生計發愁,哪裡還有多餘心思和精力,去想著最佳化稻種什麼的?”

“而咱們這些所謂才智之輩,一向自視甚高,偶爾在農田中轉轉,就已經是親民之舉了,又何曾真正的正視過農耕這個問題,又何曾想過使糧食增產這個問題?”

“最優良的稻種,其實一直在田地之中,就缺少咱們去發現罷了!”

“這便是我所說的,世事洞明皆學問。”

“只要咱們沉下心來,用心去發現這些無處不在的學問,什麼豐功偉績,什麼名留青史,只若等閒爾!”諸葛亮拍著龐統的肩膀,總結道。

其實,這個時代的儒生也好,那些自命清高的謀士也罷,大多都是誇誇其談之輩。或許輔佐諸侯治理一縣,或者治軍,都有些才能,真要是讓他們發展民生,只怕是為難了他們。

民生,那是什麼東東?

老百姓只要按時繳納賦稅,就是天下太平了,誰又會去關注田地中的糧食如何增產!

就連原主前世,雖然將蜀漢治理得僅僅有條,卻也倒底沒有什麼真正的惠民之舉,沒有什麼真正惠及千秋萬代的發明,流傳下來。唯獨一個諸葛饅頭,還是因為南征孟獲的需要,才勉力發明出來的;其中,或許還有妻子黃月英的功勞呢。

如今,他諸葛亮早已非原主,追求長生之道是最高目標。

但在達到最高目標之前,他諸葛亮還需得出山輔佐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