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略講完李三才的生平,阮大鋮顧不得形象,將茶水一飲而盡。朱由檢一邊招呼王承恩給他續茶,一邊問:“照你這麼說,李三才的能力很強嘍?”
“是的,殿下。”阮大鋮一邊向續茶的王承恩點頭示謝,一邊回答。
“殿下,李三才修的其實是實學,講究的是經世致用。他最欣賞和推崇的就是張居正。
李三才的為政能力,在東林無人能及。就算放眼整個大明,李三才也算是出類拔萃的存在。可惜他犯了朝廷大忌,沒能落下個好下場。”阮大鋮一臉為李三才抱屈的惆悵。
同是叛徒,這可能才是阮大鋮對李三才產生共鳴的最大原因吧。
“那個,你說李三才修的是實學,這個實學到底是什麼?”朱由檢敏銳的注意到阮大鋮話中的一個細節。那個異類崔子忠不也是實學派的嗎?
“實學?”阮大鋮對這位小王爺關注的點實在是摸不透,不是說李三才嗎,怎麼突然跳到實學了?不過信王殿下要聽什麼,他也只能說什麼。
所謂實學,實際就是實幹之學。實學派學者他們尚實學、重實證、講求經世致用,反對空談心性,立倡務實之風。阮大鋮文縐縐的說出一段有關實學的介紹。
嗬,幸虧小爺還算有點墨水,還能聽得懂。朱由檢在心中暗暗吐槽,這文人啊,就是不會好好的說話。
“不過,這實學的宗旨,不就是實事求是的做研究嗎?還有這麼個儒家學派?我前世怎麼沒有聽說過?”朱由檢精神一振,心中一陣大喜。
就聽阮大鋮繼續說道:“這實學奉景泰年間的大儒邱浚為開山鼻祖,顧憲成先生的某些思想,也可以劃入這一派別。”
什麼?顧憲成也是實學中人?那怎麼東林黨好像都不通實務,朝政都能搞得一團糟。朱由檢一陣的迷糊。
古人不是講究道不同、不相為謀麼?怎麼顧憲成和其他東林黨人觀念會相差那麼大?不過,這倒解釋了李三才能和顧憲成走到一起的原因。
似是看出信王的心思,阮大鋮進一步解釋:“顧先生只是贊同實學的反對空談心性,立倡務實之風。顧先生是最討厭別人談禪論玄的,他對心學走上這一歧途最是痛心不已。至於東林內,實學真正的傳人恐怕也就李三才一人。”
“那照你這麼說,實學算是非常小眾了?”朱由檢凝神問道,他本能的對實學充滿好感。
“小眾?”阮大鋮愣了一下,隨即明白了信王的意思。
“殿下,實學不興的原因很簡單。”阮大鋮搖搖頭,面露無奈之色:“踐行實學需要精通實務,這才能做到經世致用。在大明,實學的這種人才,最高也就是個方面大員,就像李三才。可他們若想入閣?那就難了。這天下間能有幾個張太嶽?”
這一句,朱由檢終於明白了。
入閣,可以說是這個時代文人的最高追求。就像顧秉謙為了入閣不惜投靠魏公公一樣,這個時代大多數文人都懷著一顆熾烈的入閣之心,他們一輩子都在向著這個目標努力。有這種偉大目標的文士,又怎麼會去踐行實學。
大明內閣為永樂大帝朱棣所創。
朱棣創立內閣的目的,只是因為他需要一個擅長處理文書的秘書。
說白了,內閣最早就是朱棣的一個秘書班子。所以,當初的內閣成員都是翰林院出身(翰林院的文筆肯定不錯,寫報告那是相當合適)。
又因為朱棣出於培養年輕人的目的(秘書嗎,一般在領導身邊學習幾年,就會外放為官),提拔的都是翰林院中缺少為政經驗的翰林。(這些準備培養外放的秘書,當然不需要方面大員來擔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