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內閣就有非翰林不入閣和方面大員不入閣的傳統。
由於朱元璋廢除了宰相。永樂以後,內閣憑藉皇帝的權威逐漸取得了近似宰相的地位。而從科舉功名中收益的文臣,出於推高科舉出身的目的,暗中把內閣的傳統有意保留下來(翰林院的翰林大多是每屆科舉的前幾名)。
就這樣,大明的最高政策制定中心,就逐步演變成一幫從未擔任過地方大員,對地方事務缺少具體瞭解的京官集團中心。
如此的中心,制定出的政策和對地方的掌控可想而知。
捋順內閣的脈絡,朱由檢再次搖頭嘆息。
大明的文臣還真厲害,永樂時代的好政策總能被他們扭曲的面目全非。
可惜了那輝煌的永樂時代,唉!
當托塔天王李三才死後還受到的嚴苛追罰,傳遍了天下時,東林黨人變得人人自危,紛紛謀求自救。
當阮大鋮投向信王以謀求自救時,在遙遠的遼東,帝師、遼東督師、東林黨人孫承宗也在謀求自救。
遼東,柳河畔
一個魁梧的大漢不住的手搭涼棚向河上眺望。可不管他怎麼看,寬闊的河面上依然還是什麼都沒有。
“直娘賊。”大漢放下手,暴躁的罵道:“這都逾期兩天了,那幫水魚就算是屬烏龜的,也該爬到這兒了吧?”
身旁一個同樣健壯的大漢開口勸他:“魯兄,沉住氣,在等等吧?”
“還等?”寧遠中協副將魯之甲雙目一瞪,“李承先,你小子不是怕了吧?”
“怕?我怕個鳥!”參將李承先毫不客氣的瞪了回去,“水軍的那幫小子不來,你還能飛過去不成。”
魯之甲一時語塞,他抬頭看看這大好的晴天,又向河面望了半天。轉過頭來,狠狠的跺了一腳,大聲叫道:“老子不等了。李承先,老子這就用那幾只漁舟渡河。你敢不敢跟老子去?”
“去就去。要我說,咱們就不該等他們。要是一來就渡河,現在咱們應該都打下耀州了。”李承先喊得聲音比魯之甲更大。
聽李承先的喊聲,魯之甲忍不住搖搖頭。
此次可不止是打耀州這麼簡單。孫閣老來遼東有3年了,寧遠覺華島一線防禦已經完全建成,防禦應該已無問題。
從天啟三年算起,這批關寧軍也整訓了足有2年了,是該拉出來試試火候了。要不,區區一個耀州,哪需要馬大帥(山海關總兵馬世龍)親自出馬。
想到馬大帥已到右屯,明天就要提兵親自前來,魯之甲心中就是一陣煩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