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開始準備蛋清湖中需要放的麵粉和澱粉。
“雪綿豆沙這道甜品要求做出來潔白如雪,所以得用土豆澱粉,也就是太白粉,這種粉白淨,不容易上色。”
袁德彪用篩子把太白粉過一下篩子,又取來等量的中筋麵粉,同樣過一遍篩子,讓兩種粉更加細膩。
過好篩子,把澱粉和麵粉倒進打發的蛋清中,用快子順著同一個方向攪拌。
“蛋清湖裡加點澱粉和麵粉,炸的時候才不會塌陷,但不能加太多,加多了會膨脹,得把握這之間的度。”
中餐比西餐難就在這裡,烹製過程中需要靈活調整,而不是死板的死守一個數值。
這個靈活調整的度量,廚師們往往會用“適量”這個詞來代替。
所謂的適量,就是根據自己的需求酌情新增,口味重就多放點鹽,喜歡清澹就少用點油,不吃辣就把尖椒換成菜椒……
中餐變化多的原因也在這裡,明明是同一道菜,但只要稍稍調整一下火候、調味以及配料的量,就成了兩道菜。
比如肝尖,做的時候加湯汁少一些,就是爆肝尖,湯汁多點就是熘肝尖,再多點就是湯爆肝尖、紅燴肝尖等等。
做法幾乎一樣的菜品,就因為湯汁不同,最終呈現出來的菜品也各不相同。
這就是中餐烹飪的神奇所在,也是中餐師傅們不斷追求的。
袁德彪用快子順著同一個方向將澱粉和麵粉攪到蛋清中,直到所有蛋清變得細膩順滑,同時沒任何麵疙瘩為止。
一旁的戴建利看著這一幕,對林旭說道:
“用蛋清湖的時候,不管加不加調料,其實都應該這麼攪一下,讓蛋清湖裡的細密的氣泡,從無序變成有序的狀態,這種狀態的蛋清湖,入口才會有那種絲滑綿密的口感。”
從無序變成有序?
林旭明白了,打算以後做別的蛋清類菜品,也這麼試一下。
蛋清湖攪拌好,接下來就可以炸制了。
不過炸也有要求,首先是油,不能用任何上色的油脂,比如上色第一號的菜籽油,第一個要排除出去。
植物油中,也就玉米油好一點。
但玉米油也有輕微上色的效果,最好的選擇,依然是豬油。
熟豬油顏色雪白,低油溫下不會有任何上色作用。
袁德彪往鍋裡放了半鍋豬油,開啟灶頭,開大火。
接著他將蛋清湖和裹上澱粉的紅豆沙餡料端過來,做好了炸制的準備。
這一步,是雪綿豆沙製作中最關鍵的一步,也是很多人嘗試最終翻車的步驟。
打蛋清的步驟雖然也難,但只要付出時間和體力,基本上就能做到,但低溫油炸的步驟,沒有一定的經驗和老師傅帶著,大機率會翻車。
這可不是體力好精力旺盛就行了,從燒油的油溫控制,到掛湖的手法,以及往鍋裡放的力道和抽快子的手法等等,都很講究。
好的雪綿豆沙講究顏色雪白,體型飽滿,個頭圓潤。
但在炸的過程中,一個不慎就會造成這三個要求翻車,甚至同時翻車。
鍋裡油溫四成熱的時候,袁德彪將火調小,開始炸制。
他拿了雙長一點的快子,夾起一顆紅豆沙餡心,放到蛋清湖中蘸幾下,讓潔白的蛋清湖均勻掛在紅豆沙表面。
蘸的時候還要在盆裡轉動幾下,讓紅豆沙表面的蛋清儘可能的變成一個圓球。
接著將圓球輕輕放進油鍋中。
放的時候不能用力,否則油脂表面的浮力會將蛋清擠壓變形。
把圓球放在油麵上,再小心鬆開快子,並緩緩抽出來,讓蛋清保持圓球的形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