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旭洗洗手回到廚房,拿了兩根西葫蘆擦成絲,再打上雞蛋,拌上面粉,開始做糊塌子。
早上不宜吃太油膩,但又要保持營養,糊塌子這種簡單又有營養的美味,就非常適合早餐食用。
沒多久,糊塌子做好,小兩口開始吃早飯。
“旭寶,剛剛我看了眼雜物間的大缸,裡面醃的茶油鴨快好了吧?”
“快了,到五一就能吃了。”
其實這會兒也能吃,不過既然說四個月醃透,那就再等幾天唄,反正距離五一越來越近,等老爸老媽他們來到京城再吃也不遲。
林旭夾著糊塌子在蒜汁中蘸一下,大口吃進嘴裡,西葫蘆和雞蛋的鮮美配上蒜汁的辛辣,吃起來特別過癮。
沈佳悅吃著美食,想起了小時候吃的另一款燕京小吃:
“好久沒吃麻豆腐了,旭寶你會做嗎?”
麻豆腐?
林旭說道:
“會啊,不就是做綠豆粉皮剩下的豆渣嘛,殷州也有的,小時候吃過,後來老家做粉皮的更喜歡用食用膠,綠豆成分含量少,豆渣倒是不常見了。”
粉皮一直都是卡拉膠使用的重災區,這類膠能夠讓粉皮凝固得更徹底,更勁道,同時還能節省綠豆澱粉的使用。
所以原本盛產綠豆粉皮的殷州,現在相關產業也變少了。
粉皮的生產很有意思,除了將綠豆磨成糊,取澱粉物質做粉皮之外,豆渣這種下腳料會製作麻豆腐,而過濾出來的水分也不會浪費,稍稍發酵一下,就成了京城老一輩愛的不行、年輕人卻沒多少人喜歡的經典飲品——豆汁兒。
不過殷州老家是不喝豆汁兒的,一般都是喂牲口或者漚肥,不像京城人,熬一下重新當成飲品喝掉,甚至還成了檢驗正宗燕京人的重要道具。
沈佳悅沒想到殷州也有吃麻豆腐的傳統:
“哇,好神奇,我還以為只有京城人會吃呢。”
林旭笑著說道:
“麻豆腐的流傳很廣泛的,除了京城和殷州,東北、內蒙、中原腹地以及山東一部分地區,都有食用,好像華北地區的回民聚居區都能吃到。”
中餐有傳統菜,也有民族菜。
回民菜就是民族菜中很重要的一個分支。
麻豆腐這道美食,別看主食材用的是綠豆的豆渣,但卻是地道的清真菜,在清真宴席上和聚居區,都有麻豆腐或類似的菜品。
比如中原西南地區,就有名叫炒攬豆的菜品,而攬豆的做法,其實就是豆渣配上乾製類青菜,以及麻豆腐中的靈魂——羊尾油。
麻豆腐這種美食,用豬油花生油菜籽油等油類來做,味道都一般,只有羊尾油,做出來的麻豆腐才更好吃。
有種說法是,麻豆腐中有些豆類特有的腥味,而腥味跟魚一種味道。
這個時候,要是配上略帶羶味的羊尾油來炒,腥味和羶味就組成了漢字“鮮”的來源,魚羊鮮嘛。
所以吃起來會非常好吃。
當然了,這種說法是真是假已經不可考證,不過略帶腥味的麻豆腐配上稍稍有些羶味的羊尾油,滋味確實不一般。
這或許也是當年窮苦人唯一能吃到的帶葷腥的菜了。
這會兒見沈佳悅想吃,林旭便說道:
“今天到店裡我讓車仔買包麻豆腐吧,然後用羊尾油給你炒一下,這一點都不難,很簡單的。”
要說別的菜可能費點事,但炒麻豆腐小時候自己吃過,哪怕沒有系統加持,林旭自個兒也能輕鬆做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