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佳悅按照林旭教的方式,將兩塊後腿肉和一塊裡脊肉放在案板上,然後掄起木槌,開始砸肉。
林旭在一旁說道:
“剛開始砸不要太用力,要先把肉砸松,再砸散,最後砸成富含肌肉纖維的肉泥,這樣才能做出又滑又薄又韌的肉燕皮。”
肉燕二字的由來,據說就是因為這種餛飩口感順滑鮮美,不輸燕窩,而且比燕窩還多了肉餡,所以才有了肉燕的稱呼。
當然,這種歷史名稱的由來,真假是很難辨別的。
再加上過去受“君子遠廚庖”的影響,讀書識字的不做菜,做菜的不識字,菜名都是文化人自己琢磨出來的,很多時候跟菜品本身都沒任何關係。
比如淮揚菜裡的將軍過橋,原本就是一魚兩吃而已,一半做菜一半做湯,結果弄個將軍過橋的名字,讓人一時間摸不清頭腦。
而名氣大了之後,這種一菜兩吃的做法,甚至形成了過橋菜系,什麼過橋排骨、過橋鯽魚、過橋豆腐等等,比《絕命毒師》的衍生劇都多。
“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做菜的小行家……”
沈佳悅掄著木槌,快樂的捶打著案板上的豬肉,她體力好,倒不會跟網上那些瓶蓋都擰不開的“林黛玉”一樣,反而覺得很好玩。
掄掄胳膊就能做出美食,這簡直就是為咱這種底子差的人準備的美食嘛。
林旭站在一邊看了一會兒,覺得一切正常,剛要去大廚房那邊視察一圈,沈佳悅便問道:
“你把接下來的步驟說完吧,省得我等會兒不知道該怎麼操作。”
“一個勁兒的砸就行了,見到白色的筋膜記得挑出來,把肉砸扁了用刀刮成一堆再繼續砸,砸的時間越久越好。”
其實也不是越久越好,但第一次做的人,大機率在半道就會放棄。
林旭其實也沒抱太大希望,他甚至做好了等會兒改做福鼎肉片的打算,反正都是肉泥,改福鼎肉片也很正常。
不過福州美食體系中,這種用肉泥生汆出來的美食不叫福鼎肉片,而是被稱為扁肉,一般都是跟拌麵搭配著吃的。
廚房門口,陳燕探著腦袋看了一眼,她本以為今天表妹會忘掉做肉燕的事兒,還做好了奚落她的準備。
沒想到這會兒就開始了,比靠著工資還房貸的打工人都積極。
林旭從小廚房走出來,見到陳燕過來,好奇的問道:
“今天沒拍國宴紀錄片嗎?”
“拍了,不過現在全權交給了曉琪負責,她把郝慶峰調到了節目組,再加上央視那邊的導演,足夠了。”
陳燕說完,看了小廚房裡的沈佳悅一眼:
“她真的能做好嗎?不會傷到自己吧?”
“不會,這也沒啥難的。”
林旭說了一聲,便去大廚房裡視察工作,順便給烤鴨部的員工開個會,昨天的烤鴨一炮而紅,但不能驕傲,因為今天慕名而來的人應該會更多。
大家都抱著極大的期待來吃烤鴨,一個紕漏就有可能被無限放大。
而此時的同行們,也都拿著放大鏡等著挑刺,一旦發現有什麼瑕疵,就趕緊買熱搜錘一波。
你有大佬罩著不能潑髒水,但要是自己出問題,那就別怪我們跟著火上澆油。
寧小利說道:
“放心吧,每隻烤鴨出爐後,我都會親自看一遍,確認沒問題了再給顧客上桌。”
身為寧家的傳人,來林記上班本就有雙方合作的意思,要是出了瑕疵,不僅會砸了林記的招牌,寧家的招牌也會一併被砸掉。
這種情況下,寧小利只會更加用心。
寧肯上菜慢點,也要確保不會出任何瑕疵和紕漏。
小廚房裡,案板上的裡脊肉在木槌的敲擊下,逐漸順著肌肉纖維散開,原本比較有型的肉塊,很快就變得軟踏踏的。
沈佳悅整理一下,儘量不砸斷肌肉纖維,按照林旭說方式,逐漸將肉砸松、砸散,最後再砸成肉泥。
“哎呀,胳膊有點酸了。”
她停下來活動一下右肩和胳膊,感覺肱二頭肌的部位有些發酸,不過現在肉泥還差很多,還得繼續才行。
她換成左手繼續敲擊,讓右胳膊儘可能的緩和一下。
陳燕走進來,拿著相機湊在一旁拍了一段特寫,增加鏡頭感,雖然廚藝上被表妹超越了有些不忿,但影片該拍還是要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