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曉琪一看沉佳悅在撕肉條,立馬洗洗手開始幫忙。
“給墩墩做點肉鬆,它還沒吃過呢。”
一旁的陳媛媛說道:
“我打小就不喜歡吃肉鬆,嚼起來跟棉花一樣,吃到嘴裡怪怪的,不習慣……倒是我老弟,小時候吃稀飯喜歡放點肉鬆,奶奶說是遊牧民族吃法。”
據說當年蒙古鐵騎馳騁天下時,帶的軍糧就是肉鬆,餓了取一些放進水囊中,再把水囊掛在馬背上,肉鬆吸水,再加上馬背的顛簸,很快就成了粥。
他們一人雙馬,馬累了就換馬,人累了就喝肉鬆粥,形成強大的機動能力,就這樣幾乎踏平了整個亞歐大陸。
沉佳悅一邊撕肉條一邊說道:
“我是挺喜歡吃的,小時候吃不起,長大了經常吃,不過有些肉鬆吃起來油膩膩的,感覺沒有小時候的好吃。”
肉鬆的現代做法上一般都是放油,這樣比較省事。
但傳統做法是在鍋裡焙,一滴油都不放,這樣焙出來的肉鬆既蓬鬆又香酥,吃到嘴裡有種入口即化的感覺。
沒多久,林旭把浸泡好的豬裡嵴拿了出來,喊了一群幫廚過來幫忙一塊兒撕。
豬裡嵴的量比較多,畢竟是明天做菜用的,加上特意給沉佳悅做的,差不多有一筐肉塊。
這些煮好又經過浸泡的豬裡嵴顏色紅潤,散發著濃郁的香味。
人多力量大,很快就撕成了細細的肉條。
林旭把這些肉條放在竹製的籮筐中,放在室外通風陰涼的地方晾著,等溫度降下來,將所有肉條都裝到大塑膠袋中。
他把塑膠袋放在桉板上,用擀麵杖慢慢碾壓,肉條很快一個個散開,形成了一簇簇的纖維束。
這些,就是肉鬆的雛形了。
其實也可以晾得更幹一些後,用木棍捶打,這樣肉質纖維的蓬鬆感更強。
但這樣容易拍打得到處都是,相對來說,沒有用擀麵裝隔著塑膠袋碾壓更安全一些,至少不用四處揀散落的肉條。
把袋子裡散開的肉條倒出來,用手再抖幾下,儘量讓肉條蓬鬆。
接著找一口乾淨的不鏽鋼鍋,洗刷乾淨後將裡面的水漬擦乾,再放在灶上開中小火,不等鍋燒熱就將肉鬆放進去。
蓬鬆後的肉鬆體積會膨脹很多倍,所以一次不能做太多,要給肉質纖維蓬鬆留有餘地。
用竹製鍋鏟在鍋裡慢慢翻動,讓肉鬆受熱均勻。
沒多久,鍋裡就有了滋滋啦啦的聲音,這是肉鬆內部的水分被焙出來了,不用管,繼續中小火翻炒。
一直等到肉鬆的重量減輕,翻動時有種翻棉花的感覺,同時肉鬆像是彈過的棉花一樣蓬鬆無比,就說明火候差不多了,可以出鍋了。
現代廚師喜歡在這個時候放點芝麻進去,其實這是錯誤的。
因為好吃的肉鬆蓬鬆得如同雲朵一樣,是入口即化的,要是加了芝麻,不僅沒了入口即化的效果,那種蓬鬆感也會被芝麻破壞掉。
林旭把做好的肉鬆盛出來,繼續做下一鍋。
沉佳悅來到廚房,悄悄捏了一點送進嘴裡,眼睛頓時睜得熘圓:
“哇塞,你做的這肉鬆咋沒有油膩感啊?跟棉花糖一樣……好好吃,感覺從小到大吃的肉鬆都是假的。”
林旭笑著說道:
“蛋糕房用的肉鬆一般都是炸的,這是焙出來的,口感自然是不同的。”
沉佳悅覺得這麼吃不過意,乾脆盛了一小盆,端出來讓大家品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