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枕頭 在這之前,席雲對於棉花與棉製品……
九天後, 棉花到了收成的時間。
席雲早就備好了採棉機,很快採收完畢。
十畝棉花大概有4噸的産量,放在工業化時代不算多, 但放在基地裡夠用了。
“這一部分攤平曬幹, 回頭送到棉紡廠那邊吧。”席雲跟大夥說道,視線落到遠處棉紡廠的輪廓上。
也就是開始決定種棉花那會, 席雲關心起了棉花成熟後要用到設施,細細地瀏覽了下科技樹上相關的分支,發現小小的棉花大大的學問。
在這之前,席雲對於棉花與棉製品的概念簡單粗暴:
棉花——被棉;
棉花——棉線——棉布。
而實際上, 剛採集上來的棉花並不是應用意義上的棉花,只能算是籽棉。
籽棉裡含有棉花籽和水分,未經處理直接當填充物的話, 容易生蟲或發黴, 所以需要先曬幹, 之後軋花,將棉籽取出,得到所謂的“皮棉”。
之後才是眾所周知的彈棉花操作——將皮棉彈成絮棉,才能拿來做軟乎乎的棉被。
因此,不做純手工, 光是棉花做被棉這麼一個過程,最少也要用到軋棉機和彈花機兩種儀器。
至於棉花怎麼變成棉線再變成棉布,這其中涉及到的步驟可就更多了:先是曬棉軋棉彈棉一條龍, 再把蓬鬆的棉花搓成棉條,把棉條撚到一起,整成棉紗,最後將棉紗拉成棉線。
還有棉線紡布……
一整套下來, 席雲囫圇吞棗地看了眼,一個頭兩個大。
她再不耐煩看各種細節,只重點看製作用的材料,比對著科考特給的廢品資源,確認材料充足,閉著眼睛把棉花製作關鍵路徑上的科技全點了,把必要的機器都造了,什麼粗紡機、細紡機、紡紗機、織布機……通通來一份就對了。
她確認著要研習的科技,心裡一陣一陣地慶幸,要不是有科技樹這個作弊器,真讓她回歸原始,萬事從頭整起,她可能會選擇背靠傑裡費斯樹,吃一天傑裡果混一天日子,樸素生活,原地等死。
改善生活?
別開玩笑了,就算她肯一顆棉花一顆棉花地剝,一根棉線一根棉線地搓,她也不知道要怎麼剝、怎麼搓。
恐怕光是找對方法,就得花上不少時間。
想到這裡,席雲不由感慨。
八百年前她理所當然享用的那些東西,不說吃的米穿的衣,就連那毫不起眼的一針一線,也凝結了太多她從未細想的文明結晶了。
科技研習都安排妥了,席雲劃拉了下,見機器都像模像樣地備齊了,就開始覺得不意思意思開個廠,混點自動生成改造力的建築,好像有點說不過去。
於是她順手選了個址,在研習序列裡添了棉紡廠和織布廠。
說起這些建築,那也是挺有意思的。
科技樹裡的各類建築,區別並不僅僅侷限於“名字”。
也就是說,同樣的面積,同樣的磚瓦結構,哪怕席雲不往裡搬對應的器械,定義為“棉紡廠”和“織布廠”的建築,從系統建成的那一刻起,也會有對應的功能。
比如“棉紡廠”能提高10的棉花處理效率,而“織布廠”則能提高10的織布效率。
如果將棉紡廠的器械搬到織布廠,將織布廠的搬到棉紡廠,生産活動可以照常進行,但是對應的buff就生效不了了。
感覺是使用系統科技樹的一點小福利。
席雲覺得,這多少有點鼓勵她建對應工廠的意思,畢竟她要是懶得建廠的話,以她現在的生産規模,也不是不能把各種用途的機器全堆在一間房子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