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悲劇的治癒方式也很簡單:
只要反派被消滅,正義得到伸張,觀眾就能獲得心理補償。
就像吃麻辣燙,辣得酣暢淋漓,但過後不留痕跡。
因為矛盾過於表面化,沒有觸及更深層的人性困境。
第二重境界:天命難違,即恨命運。
當悲劇的操盤手從具體惡人變成抽象命運,故事的質感就完全不同了。
古希臘悲劇《俄狄浦斯王》堪稱經典:
國王為逃開‘殺父娶母’的神諭四處躲避,卻在每個命運的岔路口都精準踩中預言的陷阱。
這種悲劇讓人脊背發涼——原來在命運面前,人類連螻蟻都算不上。
《泰坦尼克號》裡jack和rose再相愛,也抵不過冰山;
《流浪地球》中人類再努力,太陽氦閃還是來了。
這種悲劇最可怕的地方,在於它揭示了‘努力也沒用’的終極無力感。
讀者會產生‘存在性焦慮’,開始思考人類究竟能否掌握自己的命運。
就像看災難片時,我們害怕的不僅是災難本身,更是那種‘在宏大宇宙面前人類如此渺小’的哲學震顫。
第三重境界:眾生皆苦,即恨自己。
這才是悲劇的最高形態。
這裡沒有十惡不赦的反派,每個角色都像被命運程式設計的提線木偶。
《紅樓夢》裡賈母疼黛玉吧?王夫人寵寶玉吧?
但她們隨手撥弄的家族算盤,就碾碎了兩個孩子的命。
這種悲劇最可怕之處,在於它撕開了溫情脈脈的親情面紗,露出人性與制度的猙獰。
下面對第三重境界的三大‘殺招’進行拆解:
第一,全員共犯:
小說《東宮》堪稱典範。
李承鄞滅族是導火索,但皇帝的多疑、高相的權謀、顧劍的復仇,甚至小楓的單純,共同編織了女主小楓的死亡之網。
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在‘不得已’,結果合謀殺死了最不該死的人。
第二,系統壓迫:
在《紅樓夢》的封建禮教、《1984》的極權社會、《三體》的黑暗森林裡,無形的規則像空氣一樣包裹所有人。
寶黛的愛情悲劇不是賈母心狠,而是整個貴族體系需要聯姻鞏固權力;
程心選擇不按下按鈕,是整個人類文明的選擇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