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上午出院的林千秋是自己回家的,林美惠過來為她辦了出院手續,就去上班了——林美惠在租房附近的一家錢湯幫工,雖然錢湯營業時間是下午3點到深夜11點,但準備工作是中午就開始做的。反而是營業時間過了晚高峰九、十點以後,她就可以下班了,之後都是錢湯本家在做。
林千秋走出醫院那一刻,‘時代感’撲面而來,過去習以為常的景觀落到現在的她眼睛裡,就是復古。怎麼說呢,雖然是1980年的東京,這時候日本的經濟也發展的很好了,但除了都內最繁華的幾個區,其他地區感覺也和華夏兩千年初的小縣城沒什麼不同。
林千秋家住荒川區,這次住的醫院也在荒川區。而荒川區屬於‘城東區’,說好聽一些是‘庶民區’,傳承有江戶時代下町風情,說得不好聽就是半郊區了。
這裡和港區、中央區、千代田、新宿、澀谷、文京區這都心六區不是一回事,也和世田谷、目黑區、品川區、大田區這樣的城南傳統富人區完全無法比。至於城西杉並區和中野區,那也是人口蝟集的打工人住宅區,人口密度東京最高。印象中東京的高消費、高收入、高房租,基本也是從這裡來的。
而城北區的練馬、板橋、豐島、北區,倒是和城東區有點像了,但不完全像。城北區號稱平民區,這年頭還開發不足,存在感很低,反而落個清閒。城東區就不同了,陳舊且開發不足一結合,像是郊區和城中村的混合。
只能說,還好是荒川區,而不是足立區,前者城中村的成分還多一些,後者在其他區的東京人眼裡,大概就是純郊區了。
一路轉過幾個路口,甚至遠遠看到了隅田川,步行有大概十幾分鍾吧,林千秋終於轉進了一個小巷子裡,巷子的盡頭就是林家現在居住的公寓了。公寓本身就是此時典型的廉價公寓,上下兩層,每層有5個房間可供出租,上下只有室外樓梯,陽臺也是室外互通的。
從室外樓梯上樓,靠樓梯第二間就是林千秋家了。林千秋拿鑰匙捅開了門鎖,就看到了一個可以說一覽無餘的房間。
“我回來了!”
——整個房間不算壁櫥是10疊大小,‘疊’是日本房間常用的面積單位,源於他們鋪和式房間常用的榻榻米墊子。一個榻榻米墊子大小就是1疊,而1疊在多數地區都等於1.62平方米。
16平方米的房間,進門靠房間左,是玄關區,這裡還有鞋櫃放鞋子和雜物。右手邊就是開放式廚房了,當然,這種‘開放式’完全是無奈之舉,不然廚房放在哪裡呢?
右邊靠近廚房的就是用餐區了,有一個矮桌在那裡,對面正好是一臺電視機。有電視機不奇怪,此時電視機已經在日本完全普及了,何況作為首都的東京家庭?而且林家的這臺電視機也是從舊家來的。
到這裡,正好用完了5疊的面積。再靠裡的5疊,靠窗擺了一張寫字桌和一把椅子,旁邊靠牆還有一個書架。其他區域就空著,是用來晚上鋪棉被睡覺用的。過去林千秋和媽媽林美惠就在這裡打地鋪,至於哥哥林健太郎則在餐桌和電視機之間的位置打地鋪。
白天棉被收在很深很大,足夠住一個哆啦A夢的壁櫥裡,所以現在看起來倒不是很擁擠。
這樣的居住環境當然說不上好,要和其他租客共用廁所、洗澡則要去錢湯都不說了。一家三口住在一個房間裡,沒有一點兒私人空間,而且房子隔音不好,整座公寓有什麼風吹草動都聽得清清楚楚,這才真正讓林千秋覺得折磨!
之前沒想起上輩子的事時就不習慣了,現在更是難以忍受!
林千秋嘆了一口氣,開啟了電風扇...是的,在東京的空調已經頗為普及的當下,這座租房公寓是沒有空調的。東京堪稱酷熱的夏天,也只能吹電風扇。
吹著電風扇,林千秋又在灶臺邊的冰箱裡找了找,果然找到了媽媽留的午飯,是米飯和咖哩。
這應該都是昨晚剩下的,主要是看咖哩的狀態——為了省時省力,林家經常吃咖哩飯,一次可以多做一些,這樣就能連續三天吃咖哩飯了。所以林千秋判斷咖哩是新做的,還是第二天、第三天的,很有一手。
第二天的咖哩也沒什麼不好的,重新加熱的咖哩味道甚至會更厚味。所以林千秋加熱了米飯和咖哩,又倒了冰凍的大麥茶,倒也很舒服地吃了一餐。
就是咖哩的內容有些遺憾,除了洋蔥、胡蘿蔔、土豆等經典蔬菜外,放的是豬肉,而且不多。相比之下,林千秋還是更喜歡吃牛肉咖哩。以前林家也是習慣放牛肉的,但境況不好後,基本就只有豬肉咖哩了。
等到林千秋站在水槽邊洗碗時,她就已經考慮要賺一些錢了。畢竟家裡的經濟情況明擺著,她之前沒有辦法也就算了,現在有了上輩子的記憶,肯定是要出手的。不然,就算不在意吃的住的,也得考慮上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