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初的東京,如果是庶民傳統還在的町區,人情味還是很足的,遠不是幾十年後的‘迷失東京’,一切都那麼冷淡迷離。所以,即使是一個不太熟的街坊,能有這樣的好意也不奇怪。而林千秋也受此啟發,一下找到了賺第一桶金的方法!
是啊,職業圍棋賺第一桶金是不合適,等回報的時間太長了。可是業餘圍棋呢?
不得不說,八十年代的日本業餘圍棋還是很有搞頭的。因為這個時候日本經濟特別好,帶動文化開始發力。而圍棋作為一個很好的文化專案,在這股風潮中和相撲一起被拔高到了‘國技’的地位(也有這段時間日本圍棋一騎絕塵,是絕對優勢的專案的原因,國民總是會對有優勢的專案更熱情)。
根據統計,此時日本的圍棋人口是1200萬,各大新聞媒體紛紛設立獎金豐厚的圍棋大賽(所以日本有名的圍棋大賽都是‘新聞棋戰’)。還有各路大企業,也非常樂於贊助圍棋,以提升品牌逼格。
這種潮流下,只要能成為職業圍棋手,不說大富大貴,小康生活是穩穩的——就算是個職業菜雞,拿不到什麼比賽獎金,那平常下下收費指導棋,開開圍棋教室,在一些願意‘贊助’的企業掛職什麼的,也能很滋潤了。
不過,如果真的是職業圍棋手的‘底層’,其實收入是不如業餘棋手的頂層的。
因為日本圍棋職業化做的很規範,職業棋手不可能參加業餘比賽,而業餘比賽在這個圍棋大火的年代又多的是。而且職業棋手中的小透明可沒什麼商業價值,業餘棋手中的天王就不一樣了......
總之,這就是個‘寧為雞頭,不為鳳尾’的典型案例。事實上,這年代還真有定段成功,成為職業棋手,最後發現職業圍棋不好混,不要職業棋手身份,又回去做業餘棋手的呢!
而林千秋正是看中了業餘圍棋門檻低、來錢快的優點(對有實力的她來說是這樣),至於說天花板低,那倒不是問題。在碰到天花板前她肯定能攢夠‘第一桶金’,之後就會做別的去。到時候業餘圍棋也好,職業圍棋也罷,就都和她沒關係了。
林千秋回家研究了一下那張傳單,發現‘德享杯’是一週以後開賽的一個小型業餘棋賽,舉辦地在東京千代田區,冠軍獎金是50萬円。另外,還有三天截止報名...最好的是,它對參賽者沒有任何要求,只要付3000円的報名費,沒有任何段位證書都可以報名。
這挺難得的,正式的業餘大賽一般也會要求有個業餘段位,業餘三段、五段,甚至更高——想到這些,林千秋已經打定主意,等到拿下‘德享杯’,她就去棋院遞交棋譜,弄個業餘段位證書,以免一些合適的比賽沒法參加。至於獲得證書需要花錢,當是投資了。
是的,她已經決定靠參加業餘棋賽掙自己的‘第一桶金’了,也就開始規劃起來了。
林千秋行動力也是挺強了,週日下午2點得到這張傳單,三點半就到了千代田區的報名點報名——其實可以郵寄報名表,不過她人在東京,也擔心郵寄出問題,乾脆就現場報名了。這樣順便還能瞭解一下更具體的賽程安排,看看比賽場地呢!
賽程主要分為兩部分,即外圍賽和本賽。外圍賽是大部分報名參賽者需要經歷的,外圍賽階段,大量的報名參賽者經過殘酷的淘汰賽,最終只有16名能夠進入本賽。
而進入本賽後,他們會和另外16名參賽者匯合。這16名參賽者就各有來歷了,他們有的是業餘高段位者,有的是棋院推薦的院生,而像是職業棋手的入室弟子,也不是沒有。
林千秋沒有這些‘來歷’,那就只能勤勤懇懇從外圍賽打起了。不過這也不是沒好處,她現在正好對這個時代的圍棋不太熟悉,還能借此機會多和一些水平不高的業餘棋手交手,免得乍遇高手翻車。
另外,離‘德享杯’開賽還有一個禮拜,她也不是就什麼都不做了。報名回來的路上,她就順路去了一趟書店,買了一本最新的名局棋譜和一本死活題集。是打算這一個禮拜多打打這個時代的棋譜,做做這個時代的死活題。
瞭解這個時代的圍棋理念、流行定式也很有必要——雖然她看起來很自信,好像冠軍也不在話下,但實際也會擔心翻車。這就像是大學生做小學生的奧數題集,看起來應該遊刃有餘的,可到底怎麼樣,還是得上手了才知道。
考慮到之前在圍棋會所舉辦的小比賽上,還被人家的騙招給騙到(雖然最後靠硬實力都給平趟過去了),這種擔憂也不是沒道理的。
就這樣一番準備,等到一週之後的‘德享杯’外圍賽開賽時,至少林千秋自己是覺得胸有成竹了...如果將她這周的心路歷程寫成書,大概就是《八十年代圍棋一週速通,從入門到精通》這樣的。
嗯,都是半個世紀前的圍棋技術了,拿捏!
感覺有點兒過於樂觀了?不過從結果來說,好像也沒什麼問題。事實,林千秋的‘德享杯’從一開始就很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