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MSN很強勢,基本上大家認為QQ是死定的,只是什麼時候死而已。但我們針對國內網路結構做了大量的最佳化。我們傳檔案很快,有聊天室,包括我們的頭像是個性化的,口碑就這樣建立起來了。
講這段歷史,其實是為了說創業最開始的第一步是要生存,先能生存下來,但這也是最難的。你要創業的話,第一個想法是第一年的工資怎麼辦,你第一年的收入怎麼著至少房租得交吧?房租水電你能不能掙回來,這是一個很基本的東西,所以當時沒有想那麼多什麼領導力的,因為這個公司能不能走下去都很難說,小企業的成功機率算下來是很低的。現在創業的這個條件比當年好的太多太多了,但是因為門檻低了,競爭也更加激烈。
這裡我也有兩點建議供你參考:
創業初期一定要集中資源解決一個使用者痛點:我幾乎每週都會收到一些郵件,“馬總,我有一個很好的想法,可以幫你創造100億的利潤,但我要面談。”一般這些人想法都太大了,其實創業者就要將自己的想法聚焦一些。
留意跨界所產生的機會:現在我們提網際網路+,談論更多的是兩個領域之間是否存在機會,那是藍海,跨界的部分如果你兩邊都懂,就有很大機會。
自我顛覆
很多人說騰訊是最早拿到移動網際網路門票的公司,指的就是微信。微信的確是唯一一個在手機上開始做的,並且是以手機為主的,這在以前是不多見的。以前都是在傳統網際網路上做好,換掉螢幕,轉到手機上。但微信反其道而行之,為什麼反而特別有魅力呢?因為這個產品讓我們看到很多獨特的體驗。它充分利用手機和PC的區別,把移動端變成人隨身的一個器官。
微信的誕生源自於騰訊的危機感,因為微博的出現,還是從社交切入,對於騰訊來說是一個強大的競爭對手。當時騰訊內部有3個團隊報名做一款能夠對抗微博、能夠解決PC到移動端的產品,最後一個團隊做出來了;
坦白講,微信這個產品出來,如果說不在騰訊,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話,是在另外一個公司,那我們可能根本就擋不住。回過頭來看,生死關頭其實就是一兩個月,那時候我們幾個核心的高管天天泡在上面,研究產品。
微信的第一個版本沒有做通訊錄匹配,當時中國聯通說你做了,就觸紅線了。那好吧,不匹配,然後出來的東西就好像一個閹割版的QQ,沒有意思。即便這樣,正在廣西、雲南開會的中國移動知道了也立刻打電話給QQ無線說,這個東西誰做都可以,騰訊做就不行,我們在別的地方要懲罰你。
後來市場競爭起來了,國內出現了好幾家同類產品,我說不行了,不管了懲罰也要做,於是通訊錄便加進來了。這樣使用者加入微信之後,看到有好朋友冒出來,互動就高了。
因為這些緣故工信部壓力很大。我就問工信部,我說如果你能出一個命令禁止,我不怕。但是封掉微信,國外的那些軟體就進來做了。
微信做起來後,有件事情讓我感觸很大,原來我們有一款老遊戲,是單獨的一款手機遊戲,叫節奏大師,是音樂類的,已經上線一年多了,日活躍70萬,一放到萬,這就是社交的力量。
經歷了這些危機和轉型之後,我有一個比較大的感悟,就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一個企業表面看似好像牢不可破,其實都有大的危機,稍微把握不住這個社會的趨勢,就非常危險,之前積累的東西就很可能灰飛煙滅了。
很多人問我潮流來了怎麼辦?大家都知道要改變,但是好像做不到,因為有時候會跟自己的既得利益,或者說基因DNA不適應。我的做法就是給自己多一個準備,例如開一個另外的部門、另外一個分支,調一些團隊,做一些可能跟現在已經擁有的業務其實是有矛盾的,不妨嘗試,因為你主動放棄不做,市場上的對手就一定會做,這還不如自己先試一下。
產品思維
其實抓住機遇只是一個開始,對於網際網路企業產品才是王道。但這是一條孤獨之路,你往往需要用最笨的方法才能最快地跑完全程。要像「小白」使用者那樣思考,並每天高頻使用產品,不斷髮現不足,一天發現一個解決一個,就會引發口碑效應。
另外,創始人要抹掉身份去使用者那裡「潛水」,聽取不同的聲音和反饋。我每天都會體驗公司的產品和服務,也愛給產品部門挑錯,最後到了自己一看到成品,就知道寫程式碼的人有沒有偷懶。
在騰訊,有一個「10/100/1000法則」——產品經理每個月必須做10個使用者調查,關注100個使用者部落格,收集反饋1000個使用者體驗。他們必須每天都到各個產品論壇去「潛水」,不僅如此還要去搜尋微博、部落格、RSS訂閱,因為高階使用者不屑於去論壇提出問題,做產品的人就要主動追出來,去查、去搜,然後主動和使用者接觸、解決。這樣,三個月後,產品就會慢慢逼近那個很有口碑的點。
有了這些基礎後,該做的就是把人性化的思考加進來,一同打磨產品。在產品中,有很多東西看著很好,但是並不是應該做的。比如,微信選擇不做「線上」、「離線」的概念。第一,因為手機移動端一定是「線上」的,做一個「離線」畫蛇添足。
但為什麼也沒有顯示「線上」呢?這裡面又考慮了很多細微的區別,訊息送達後,你收到了還是閱讀了,這個功能我們可以做出來,但我們希望人們在便捷的時候,又保持一份隱私。
後來我們也收到了很多人的建議做一個「已讀」,但這樣發的人爽,接受的人不一定很爽。這裡面其實是很複雜的,不單單是一項技術或者是一個軟體的水平,很多是要靠對人性的把握。
另外一個例子就是語音搜尋,我們沒有作為重點去做,這個功能看起來方便,其實未必,比如一個人對著手機說我要去幹嘛幹嘛,好傻,人一多我都不好意思這麼說,而且也不私密,寧可多按幾下。
當然,我們也走過很多的彎路,後來我們發現複製別人的路徑,最後往往是失敗的。我們的團隊曾經照著百度做搜尋,人家有什麼我們也做什麼,沒有想到別的路徑,所以並沒做起來。但搜狗就很聰明,他說我拼搜尋拼不過你,我就拼瀏覽器,瀏覽器靠什麼帶?輸入法。輸入法帶瀏覽器,瀏覽器帶搜尋,開闢了另外一條路,就比我們做得好,而且人家花的錢是我們的三分之一。
像我們電子商務原來團隊是照淘寶做,產品是一模一樣的東西,最後越做越沒希望。包括我們的微博,雖然說活躍量跟新浪微博差不多,但是始終沒辦法突破,最麻煩的是新浪微博也沒突破,跟著別人走到死路里去了。
我最大的擔憂
每一個身處網際網路行業的人都會有一種巨大的危機感——這裡產品和使用者需求變化之快,對研發技術能力的依賴之深,都是史無前例的。這裡沒有僥倖,沒有永遠的第一,甚至也都沒有對錯,只要使用者沒興趣了,你就會被淘汰掉,這是網際網路行業的殘酷。
有時候,各個行業都搞不清楚到底哪一個會冒出來。越來越看不懂年輕人的喜好,這是自己最大的擔憂。雖然我們幹這行,卻不理解以後網際網路主流使用者的使用習慣是什麼。
而且使用者的需求和喜好瞬息萬變,95後、00後人群的需求是什麼?我們每天都在研究。包括微信,沒有人保證一個東西是永久不變的,因為人性就是要不斷更新,可能你什麼錯都沒有,最後就是錯在自己太老了。怎麼樣順應潮流?是不是沒事把自己品牌重新整理一次?
我的看法有兩點:
如果你自己不理解,那你應該找能理解這些的人讓他到前面去闖,讓他們多和年輕使用者接觸,瞭解需求。我現在有時候就去問小孩,測試一下,這個產品你會喜歡嗎?再問他的小夥伴喜歡嗎?他們有時候比我們還看得準。
透過投資一些這樣的企業和產品。在這些投資中,看不懂和後悔的經歷最令我深思。我記得Facebook最初上市的時候,自己透過私人銀行拿了一些股票,熬啊熬啊到最後還往下掉,都快跌破當時拿的那個價錢了,後來終於上來一點之後,熬不住了,25塊就出手賣掉了。
當時我都覺得Facebook很難商業化,但人家最後就做到了,並且金融廣告、社交廣告的水平還是全球一流的,當然這也得益於各種各樣APP需要大量廣告。所以這也很令人感慨,即使我在這個行業內的,都會看走眼。
&n,我投了點股票,現在說起來很後悔,當時這家公司的股票還不到1美金的時候沒投。當時他們只有幾個人,我們副總裁說,這個公司不太靠譜吧,在靠近海邊的一個玻璃房子辦公,外面都看得見,扔個磚頭就可以把電腦全拿走了。但後來它的資料增長不錯,我們是在它8億美金估值的時候進入。
我試著研究它火在什麼地方?發現12歲到18歲的女性使用者很喜歡這款產品,它的服務類似微信,但是不發訊息,全部是拍照片,只能按著才能看,你一截圖,對方就會知道你在截圖,這個軟體打感知截圖的賣點。我們當時幾個人試著玩一玩,覺得很好無聊。後來投資調查指出,使用者覺得這個應用沒有壓力,就是消費照片,拍好玩的照片,跟大家打招呼,表示我的存在感。
相信很多創業者會問,為什麼不談談錢的問題,因為傳統行業會有資金密集型扭轉的機會,但移動網際網路基本不太可能。這個市場不是拼錢、拼流量,更多是拼團隊、拼使命感和拼危機感。一切取決於你能不能做出精品,是不是最好的。
看完馬化騰的這篇文章,我猜你可能對下面這些文章也感興趣:
《陌陌唐巖:CEO不需要什麼都懂,但一定要知人善用》
《經緯張穎:最激勵我的,就是同行對我的不認可》
《格力董明珠:對別人狠,對自己更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