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正文 第二十二章 鞏家抗蒙

不記情,無義之人;不記仇,無鋼之人。

——東鄉族諺語

中國有個成語叫做過河拆橋,意思是自己過了河,便把橋拆掉,比喻達到目的後就把幫助過自己的人一腳踢開。

如果把金國比喻是一條大河,把南宋比喻是架在大河上的橋樑的話,那麼大蒙古國就是那個走過大橋便立即拆橋的人了。

1234年,大蒙古國和南宋聯合夾擊,終於消滅了雙方金國這個共同的敵人。

巴德爾自從拖雷暴斃以後情緒消沉,沒有心思再為窩闊臺而戰了。

窩闊臺對巴德爾的表現自然很不滿意,但是,考慮到他畢竟是父親的義子,而且戰功卓著,只好打發他帶領一支小部隊進駐以前金國的中都。

阿里帶領妻子索倫和兒子努海,跟隨著巴德爾的軍隊進入了中都城。他們住在巴德爾官府的廂房裡,繼續為巴德爾一家服務,漂泊了15年總算是過上了穩定的生活。

努海聰明活潑,長著一雙亮晶晶的大眼睛,高挺的鼻樑,頭髮黝黑,長相完全隨了阿里,深得阿里和索倫的疼愛。

蒙古軍隊的主力開始向蒙古本部撤退,致使中原漢地河南一帶的城池軍力空虛。

南宋王朝天真地認為,既然消滅了侵略者金國,那麼,當年被金國佔領的北方國土自然應該回到自己的懷抱中。於是,南宋打算在西部佔據潼關,守住黃河,在東部收復東京開封、西京洛陽、南京歸德三京,光復大宋朝的故土。

大蒙古國是斷然不會允許南宋這樣做的。因為它認為自己才是這片物產豐饒土地的解放者,這片土地理所應當地歸屬大蒙古國。

因此,當昨天的盟友南宋軍隊北上佔據洛陽的時候,蒙古軍隊向他們發動了兇猛的打擊,迫使糧草不濟、貽誤戰機的南宋各路軍隊損失慘重,全線敗退。

窩闊臺以南宋違背雙方前期的盟約、擅自搶佔土地為藉口,派遣了兩路蒙古軍隊前去攻打南宋:一路由皇子闊出率領將士攻打湖北的荊襄地區,一路由皇子闊端率領官兵進攻四川。

闊端率領的西路軍在鞏昌(今甘肅省隴西招降了金國的舊將汪世顯的部隊,然後以汪世顯為開路先鋒,從鳳州(今陝西省鳳縣進入池谷(今甘肅省康縣東南,再向沔(mian)州(今陝西省略陽縣)進軍。

沔州是南宋重要的西部邊陲門戶,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經過金國軍隊和蒙古軍隊的多次搶掠,沔州外圍已經沒有保護市民的城廓,城中也沒有充裕的財力招募將士。南宋將士的守衛之戰凶多吉少。

鞏懷周的後代、鞏萬里的長子鞏光祖作為軍事參謀,協助大將曹友聞管理著這支軍隊。

臨戰之前,曹友聞與副統帥因為爭奪指揮權鬧起了矛盾。鞏光祖苦苦地勸解兩位大將,大敵當前要以國家安危為重,團結是金,分裂是灰。

無奈兩位大將互不相讓,導致整支軍隊分裂,實力大大地減弱了。

鞏光祖只好選擇追隨主帥曹友聞倉促迎戰。他帶領將士們堅守在山坡的陣地上,在漫山遍野山插滿了南宋軍隊的旗幟,同時故意擊鼓吶喊,意圖迷惑敵人。但是,面對軍事實力高出一籌的蒙古軍隊,曹友聞、鞏光祖沒有能夠擋住強敵的進攻,被迫後撤。

1236年秋天,他們撤退到了大安(位於陝西省寧強縣境內)。大安無險可守,而且無糧無水,只有雞冠山上的一個古堡可以駐守,如果只是駐守的話勉強能夠撐上五天時間。

曹友聞和鞏光祖商量後決定,鞏光祖和他的弟弟曹萬率領1萬人堅守在雞冠山(今陝西勉縣西南;自己則率領7700名精兵,從大安渡江逆行300裡,在劉溪、黑水一帶的谷地設下埋伏。

鞏光祖和曹萬奉命帶兵在山隘外與來犯的蒙古軍隊作戰。傍晚時分,他們鳴鑼收兵,回到了雞冠山的古堡。

蒙古軍隊蜂擁追蹤,將雞冠山古堡裡三層外三層地圍了個水洩不通。

曹友聞得知蒙古軍隊已經經過大安,馬上命令自己的軍隊冒著暴雨向陽平關加急行軍,分成三路打入蒙古軍隊的營地,連破數十營,前鋒直插陽平關。

雞冠山古堡裡的鞏光祖和曹萬聽到古堡外戰鼓聲聲,立即率領將士衝出古堡,消滅了一半的蒙古軍隊。

南宋軍隊的戰果被隨後趕到的蒙古援軍碾了個粉碎,終因寡不敵眾,戰鬥力大減,只好實行突圍撤退。

曹友聞在撤退中中箭掉下坐騎,依然堅持戰鬥,直到壯烈犧牲。

鞏光祖和曹萬帶著僅存的500人逃入古堡裡。

第二天,鞏光祖和曹萬不見南宋的援軍到來,又見城堡沒有糧食可吃,於是再次率領官兵突圍,一邊戰鬥,一邊撤退到龍門(位於今天陝西省勉縣境內的陽平關。

鞏光祖的弟弟鞏耀祖率領救援的軍隊匆匆地趕到龍門,眼前悲慘的場景讓他們觸目驚心,欲哭無淚,肝腸欲斷:鞏光祖、曹萬等500將士全部戰死。山谷中散落著一具具血淋淋的屍體。樹枝掛滿了南宋官兵的頭顱。

鞏耀祖含著眼淚,和將士們一起掩埋了兄弟們的屍體,發誓一定要為死難的官兵報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