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正文 第四十八章 送終鄭和

鞏成祥思忖了一會說道:“這裡是古裡國的海域。馬上下令船隊立即靠岸,看看古裡國的大夫有沒有好的辦法。”

船隊立即駛向古裡國的港口。

鞏成祥差人請來了當地著名的大夫給鄭和診治,但是,依然沒有什麼效果。

鄭和在彌留之際微微地睜開了眼睛,斷斷續續地說道:“我的祖上是來自布哈拉的回回人。我因為生活的需要曾經遁入佛門。待我無常之後,迴歸本源,一切向主。”

鄭和說完遺言便斷了氣息,白淨的臉龐上掛著一絲笑容。

鞏成祥、鄭恩來、馬歡等人放聲大哭。文武官士也一同痛哭悲泣。

鞏成祥、鄭恩來、馬歡等人遵從鄭和的遺言,按照回回人速葬儉樸的方式將鄭和就地安葬在古裡國的土地上。

鞏成祥望著鄭和的墳頭,心中不禁想到:如果當年沒有傅友德和沐英的鐵蹄踏入雲南,鄭和完全可以和正常的兒童一樣享受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然而,陌生的軍隊蹂躪了他的家園,屠殺了他的家人,還把他掠走並且淪為奴隸,慘無人道地實行了閹割。不管怎麼樣,上天最終還是惠顧鄭和的。他因禍得福,遇到了貴人永樂帝,在關鍵的時候抓住了機遇,一舉成為了舉世聞名的大航海家。

從雲南到江蘇,再從應天府到北平,從大明本土到西洋的30多個國家,鄭和的一生始終在不停的顛簸和遷徙之中。最後,62歲的他葉落異國,葬身他鄉。

鄭和既是大明王朝的受害者,又是大明帝國堅定的維護者,為大明王朝的國家威望和航海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處理完鄭和的喪事,船隊的最高領導機構研究決定:由大明的副使、鄭和的親密助手太監王景弘接替船隊的總指揮,由鞏成祥具體指揮,繼續向大明返航。

1433年7月22日,船隊終於回到了南京。

王景弘專程趕到北京,嚮明宣宗朱瞻基稟報了出巡的情況,並將鄭和的衣冠上交給了朝廷。

明宣宗下詔表彰鄭和的卓越功績,命人將他的衣冠賜葬在南京牛首山的南麓。

從此,每逢回教的爾德節(開齋節)、古爾邦節(宰牲節)和鄭和無常的日子,鞏成祥和鄭恩來都要帶上兒孫們給鄭和上墳,緬懷他的豐功偉績,祈盼他在天堂裡安詳優裕。

鞏成祥凝視著鄭和的衣冠冢,深情地對孩子們說道:“鄭大人帶領我們一共出使過36個城市和國家,遍及西洋各國。永樂皇帝在位22年,與鄭大人下西洋有關的國家派來使節318次,平均每年15次。真是盛況空前啊。”

鄭恩來接著說道:“父親下西洋之前,大明周邊的國際環境動盪,各國相互猜疑,互相爭奪。海盜橫行海上,十分囂張。海上交通線沒有安全保障。這些都直接威脅到南部的安全,影響了大明的國際形象。

皇帝採取了‘內安華夏,外撫四夷,一視同仁,共享太平’和平的外交政策,派遣船隊下西洋,透過各種手段調解和緩和各國之間的矛盾,維護海上交通安全,把大明的穩定與發展周邊聯絡起來,建立了一個長期穩定的國際環境,提高了大明的國際威望。”

其實,鄭和下西洋的重大意義遠不止此。

鄭和大規模的遠航活動把古代的海洋事業推向發展高峰,對人類的海洋文明做出了重要貢獻。

一是開闢了亞非的洲際航線,比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早87年,比麥哲倫環遊世界早114年,比達伽馬到達了印度早了92年,為西方人的大航海鋪平了亞非航路。

二是對西太平洋和印度洋進行了一些海洋考察,蒐集和掌握了許多海洋科學資料,比英國的“挑戰者”號進行海洋調查早了400多年。

三是對航海區域進行了戰略佈局。鄭和根據使命和掌握的海洋知識,在遼闊的海外選擇了占城、滿剌加、舊港、古裡、忽魯謨斯等地作為海洋發展的重點區域,有利於擴大海外交通和貿易範圍。

當時,大明的海軍擁有3800艘艦隻,超過歷史上任何時期的其它亞洲國家,甚至可能超過同時代的任何歐洲國家,乃至超過所有歐洲國家海軍的總和。

鄭和綜合應用了天文導航、羅盤導航、陸標導航、測量水深和底質等多種導航手段,在當時是十分先進的。他們繪製的《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出水直邸外國諸番圖》使用傳統的山水畫法,以應天府為起點,最遠到達東非肯亞的慢八撒(今天的蒙巴薩),收錄地名500多個,相當準確地記錄了航向、航程、停泊港口、暗礁、淺灘的分佈,詳細紀錄了全部航程中開闢的眾多新航道,有力地促進了航海事業,豐富了國人對世界的認識。

更為可貴的是,地圖明確標示了萬生石塘嶼&nbsp南沙群島、石塘&nbsp西沙群島、石星石塘&nbsp中沙群島,表明大明王朝對這一海域的掌控。

為了紀念鄭和等人的偉業,1947年,民國政府將南沙群島中的一組島嶼命名為鄭和群島,還有費信島、馬歡島和景弘島,將西沙群島的兩組島嶼分別命名為永樂群島、宣德群島。

海外至今還流傳著許多關於鄭和的故事。馬來西亞有三寶山、三寶井。印度尼西亞有三寶壟、三寶廟。這些地名錶達了當地人民對鄭和的無限敬意。

鄭和的兒子鄭恩來的後代分為了三個支系。

第一支後裔在鄭和的故鄉雲南,是鄭恩來的長子繁衍延續的,約有百餘人。

鄭和的第17代子嗣孫鄭松林在清朝末年因不堪官府的壓迫,跟隨馬幫從雲南逃往泰國北部的清邁省,迎娶了清邁土司的女兒,從此在當地落地生根,形成了第二支後裔。由於年代久遠,如今在泰國的大約一二百人已經不會說漢語了,甚至不知道自己的來歷。

第三支後裔生活在江蘇的南京。他們一直居住在位於今天南京市秦淮區太平南路東側的馬府街。清朝的時候,太平天國佔領了南京,放火焚燬了馬府。馬家人被迫搬了出來。

南京的牛首山下,鄭和的衣冠冢靜靜地矗立,目睹了世代的滄桑變遷。它與遠在南亞文明古國印度大地上的鄭和遺骨遙相呼應,向世人講述著一個古代回回偉人的傳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