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以為一口油井打完了,他就沒事兒了!實際上油井和人一樣,都容易生病。
就拿人來說,有的人身體素質好,常年不得病,能夠壽終正寢。有的人出身就是個病秧子,不但一直病病歪歪的,沒幾年就嗝屁了。
而相對於人來說,活好不粘人的油井並不多,但是那種搭錢、搭經歷,最終竹籃打水一場空的“渣女”卻很常見。
井底出砂井、套管變形井、高腐蝕井、底層期氣竄井,這些術語其實特別多,我說了,讀者也未必能明白,所以我就一筆而過。
這麼和大家說吧,這些新建設的採油站、這些新打的油井,什麼情況都能遇到。
如果說油井在地面上,大家肉眼可見,有啥問題,大家也能知道怎麼解決了。
可是油井一般都是幾百米,或者是1、2千米深,所以誰也不知道油層裡面到底是怎麼回事兒,所以管理起來難度很大。
除此之外,每一口新油井由鑽井隊交付給採油隊之後,後續的保養工作也特別反鎖。
安裝惦記、裝置保養維護、緊固螺絲、給抽油機打黃油、連線除錯管線,總之一口新井飽含著無數石油工人的期待與汗水。
而這些新井正式投產後,陸續的事兒又來了。
因為油井和人一樣,都有各自的性格與脾氣。
好管理的油井,就像是所謂的“天使寶寶”正常生產、正產執行,員工管理起來不需要費什麼心思。
但不好管理的油井,那就鬧死心了。
油井粘度高,原油進站了,輸不出去!
油井間出,容易賭管線(間出的意思就是,一會兒有產量、一會兒沒產量)!
油井汽竄了,容易造成井噴!
油井不出油,就得上各種措施。
油井油層的連通性不好,容易抽不出來原油。
油井連通性太好,容易發生汽竄。
總之,一口油井投產後,他身上出的毛病,比剛出生小孩的毛病還多。
刨出去單井,再說整個採油站層面的管理,這其中的難度也特別大。
雖然每個採油站都配備一個外輸罐、一個備用外輸罐,甚至有的採油站還配備高架罐(外輸罐都裝滿了,就輸入高架罐,然後用油罐車拉走)。
但因為新井產量高、產量不穩定,而這個年代的外輸泵普遍質量不怎好,所以經常會發生原油進站了,但是液量太高了輸不出去的情況。
這要是在後世,油田領導直接就停井減少產量完事兒了!但是在這個只看重產量的年代,領導可不管你想什麼辦法、員工休不休息、睡不睡覺,你就是累死,你也得把油給弄出去。
而且新站建設可不像後世,什麼事兒都找外僱工來幹!
90年代初,油田員工可沒有那麼金貴,所以站上的所有事兒都是採油工來幹。
什麼給管線保溫啊、什麼給脫硫塔排液啊、什麼更換管道的大法蘭、拆換外輸泵的設計啊、什麼給放噴井連管線啊!
總之,那個年代的採油工什麼都能幹、什麼都敢幹,當然出事兒的也不少。
這麼說吧,8、9十年的採油工非常苦,而且所有人的技術都很全面,基本上隨便一個人在採油隊基層呆兩年,都能算是個合格的鉗工了。
總而言之,每一個採油站建立的頭幾年,對於採油站的員工都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而聊著聊著,程剛就突然說道:“保田,聊了這麼半天了,你對68號站了解了嗎?”
“差不多了。”劉保田客氣道。
“行,那你以後就是68號站的管站幹部了!”程剛說完這話後,他眼睛頓時笑的眯縫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