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股份改制
錢發群等三名管事的中飽私囊,並不能喝罵為惡奴欺主。
回顧魏東生前幾世歷練。
第一世的楊新寧,他是跋扈權臣,隨時有可能謀朝篡位。楊新寧是臣而不是奴,他若篡位成功,就是曹操、楊堅。他們秉持朝政期間,敢為魏東生主持公道者屈指可數。即使有這樣的想法,也往往有心無力,最多背地裡偶爾罵他們幾句惡奴,很難居高臨下鄙棄這些亂世梟雄。
第四世的劉良根,才是真正的惡奴欺主。普遍意義而言,劉良根只是魏家的家奴,即使竊走魏家所有浮財,他仍然是一名被輿論鄙棄的家奴。楊新寧和劉良根的戲份有點兒類似,可他們不同的格局卻能衍生不同結果。碰見楊新寧這樣的權臣,絕多大數豪門都會默契順勢歸降;而遇到劉良根這樣的惡奴,世家地主都願意主持正義懲戒惡奴,蓋因為喝罵家僕惡奴欺主是地主階層的政治正確,蓋因為他們有能力懲戒劉良根這樣的惡僕。
第六世的錢發群,卻又有所不同。
錢發群不是臣也不是奴。
錢發群與魏東生是相對平等的僱傭關係,魏東生是企業董事長,錢發群則是企業高階管理人員。魏東生和錢發群等三名管事的衝突,也可視為管理層和董事會的矛盾。說到管理層和董事會的矛盾,它遍佈絕大多數知名企業,管理層和董事會的博弈亦是商業運營重要一環。想想輿論怎樣看待管理層收購,就該明白錢發群的底氣何在。
只要待遇下降前途晦暗,錢發群隨時可以辭職。
小魏家商行畢竟是魏東生的企業,而非錢發群的企業。
錢發群辭職的後果,卻由魏東生獨自承擔。如果錢發群說服其它兩名管事一起辭職,且暗中使壞積壓一批布匹,小魏家商行頃刻間面臨倒閉危機。即使錢發群只能影響數名夥計,小魏家商行也將遭遇巨大危機,蓋因為魏東生很難從當代人力資源市場及時找到可信又有能力的管事取代錢發群。錢發群的個人能力和在嘉興府的人脈資源,都是他敢與魏東生博弈的底氣。
當然,錢發群也有顧慮。
當世商業秩序特別重視信譽,重要崗位要麼由東家親自任命宗親,要麼由可信好友背書推薦,沒有幾人肯聘請陌生人。錢發群離開小魏家商行容易,想再找一份工作也不難,卻別奢望高薪高管空缺遍地都是。這也是錢發群留在小魏家商行中飽私囊的核心原因,他的能力和他的信譽都無法隨隨便便取信其它商行的大東家。
魏東生一句賣字,嚇的錢發群眼圈發黑。
魏東生真若把小魏家商行賣給其它商行,基層夥計或許能夠留在商行繼續做事,而錢發群這樣的高管必將被新東家禮貌辭退。錢發群想到失業危機,腦袋不禁有些發懵:“這是想釜底抽薪,徹底斷了我的營生啊。”
一瞬間,錢發群腦海閃過種種使壞念頭。
譬如夜裡放火燒盡布匹,既然你讓我沒薪俸拿,我就讓商行爛在你手裡。
譬如把違禁品偷偷塞入布匹倉庫,而後報官逮捕魏東生,既然你不讓我好過,我就也不讓你好過。
等等。
錢發群的反饋,在魏東生意料之中。
魏東生微笑安慰錢發群:“錢老,我想把商行賣給你們。”
錢發群楞了楞。
魏東生簡單解釋說:“越衛兩國的海商大商團,大抵都以官營為主,要麼懸掛王室旗幟,要麼由貴族壟斷經營。而吳國的海商誕生於越吳戰爭衝突期間,王室積貧積弱沒有威望,於是民營海商順勢而起。吳國海商之所以能夠屢戰屢勝,就是因為吳國海商為自己賺錢,他們更有衝勁;越衛海商為貴族賺錢,習慣性求穩拿死工資。”
“吳國海商有優點也有弱點,與越衛兩國的官營海商相比,吳國海商又小又弱,常常只能鑽空子取利。為了應對越衛海商逐漸收緊的壓迫,吳國海商不得不聯合起來,數家商行合併為一家商會,數家商會合併為一家商團。”
“股份聯合商團業已誕生19年,近段時間我仔細查閱股份聯合商行資料,非常非常有感觸。就我魏家商行來說,也可勉強歸類股份商行,因為父親承諾分給錢老你3%利潤,分給常老3%利潤,分給邢老4%利潤。但是,這樣的利潤分紅承諾,最多命名為傳統股份商行。為了緊追時代潮流,我準備把魏家商行徹徹底底改造成股份聯合商行,把魏家商行股份正式售賣給你們,把魏家商行改造成大家的商行。”
股份制改革,這是魏東生的折中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