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感到極端尷尬,無語了一陣,急忙開口將自己的推測一一與他說了出來,當然也包括了對於何遇一人分飾兩角的推測。
結果時左才聽完了以後,還是搖了搖頭。
“儘管你的想法很大膽,而且也並非不可能發生。但是在這一個事件裡,這種可能性基本是不會存在的,那篇部落格裡的很多資訊都可以證明這一點。”
“如果‘郝淑卿’真的是何遇的另一個人格的話,那麼她考上公務員、成為畫師的事情基本就不可能成立了。兩人的行動時間有許多重合點,就算何遇是個繪畫天才,又能夠在教書之餘背下冗長的公務員資料應付考試,他也沒有分身,不可能在同一時間扮演兩名角色。”
聽罷時左才的結論,我不免感到有幾分失望。
但是在失望之餘,我也是暗暗舒了口氣。在潛意識裡,我也不希望關於“郝淑卿”小姐的一切都是虛構的。這樣一來,對她實在太過於殘忍了些。
“所以,你一直強調的蹊蹺之處,到底是什麼?”
時左才交叉握住的手指鬆開,坐直了身子。
“這就要回到最初的問題了:你覺得我們如何才能確定第一人稱敘事者的身份?”
我想了想,說:
“一般來說,所有第一人稱的文章,都會在開頭的部分做一些簡單地自我介紹的吧?”
我想到自己看過的一些第一人稱的小說,一般來說,在讀完前面幾個章節後,讀者都能夠簡單明瞭地瞭解到文章裡“我”的資訊:姓甚名誰,年紀多大,職業是什麼,遇到過什麼事。因為故事是寫給人看的,如果讀者並不知道作為主角的“我”到底是什麼東西的話,就無法產生代入感。
當然,我也見識過一些作者利用第一人稱敘述的模式設下的小小把戲,也許你在看了前面兩章都不知道“我”到底是什麼東西,在第三章忽然看見類似於“今天我照常出來覓食,被這個地盤的主人發現了,他舉起拖鞋,憤怒地對我大喊著‘去死吧蟑螂’!”之類的句子,讀者方才會幡然醒悟:哦,原來這本書的“我”是一隻蟑螂啊!
但無論如何,“我”的身份會被揭示,這是毋庸置疑的。
對我的推論,時左才直截了當地指出了關鍵之處:
“你所說的情況,和我們所看見的部落格存在著一個巨大的差異。那些文章、小說、故事,寫下來是為了讓讀者看見的……而這個部落格裡的內容,本來就不打算與讀者分享。”
我很快便理解了這句話的含義:正是因為這個部落格是寫給自己、或者寫給何遇看的,所以作者根本不會花費心思來介紹自己,因為對作者而言,這個部落格面對的“讀者群體”——也就是自己,早就知道了關於第一人稱裡的“我”的所有資訊。
這也就意味著,作者可以通篇都用第一人稱來記敘所有的事情,而不需要交代“我”是誰。
“換句話來說。”時左才呼了口氣,說出一個讓我有些震驚的結論:
“這個部落格記敘者的真實身份是誰,是很難直接確認的。”
我瞪大了眼睛:
“可是,你不是說了,何遇不可能是多重人格障礙了嗎?如果他沒有精分的話,這個部落格就只有可能是郝淑卿寫的了吧?”
“我只說了他不是多重人格障礙,並沒有說這篇部落格並不是他寫的。”
時左才淡漠地說:
“你有沒有考慮過,日誌的記敘者中途換人的可能性?”
我沉默了一陣,問:
“這個推論,有什麼證據嗎?”
“或許……是有的。”
這一次時左才翻找日誌的速度很快。他直接翻到一年半前,點開了第一篇沒有標題、只有日期的部落格。
【7/6】
【我和何先生分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