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一個穿著雅青色團領綢襖的中年女子就跪在了沈時晴的面前,她頭上戴著垂烏紗帽,帽子上另有對簪的粉黃兩色絨花,腰間有一條鍍金束帶,腳下穿著皂靴,正是宮裡常見的女官扮相。
沈時晴看著她,語氣和緩地問:「宮裡的女官多是從江浙一帶選來的,吳掌膳卻是北面的大寧人,還真是難得,怪不得能將這道菜做得極有味道。」
吳掌膳跪在地上,聲音卻有些抖,卻還算得上平緩:「回陛下,明康元年臣隨著爹孃入京,被選為宮女,之後就一直在尚食局被姑姑們教導,明康十六年太后大壽,臣進了三道菜太后都甚是喜歡,才將臣拔擢成了女官,僥倖在前年升為六品掌膳。」
聽了她的來歷,沈時晴點點頭:「竟然是宮女升起來的女官,這就更難得了。」
大雍的女官和宮女不同,幾乎都是從江南各地選了讀書識字的平民婦人入宮,年紀在三十五到四十往上,在宮裡待到七十歲可以出宮回原籍被各地官府奉養。
當年大雍太祖設立女官是為了避免宦官弄權,甚至令宮中宦官都不可識字,更不可干涉朝政。宮內各司事務都由女官行決定之權,可惜到了肅宗的時候肅宗因為不喜中宗為他指婚的皇后也不喜歡在皇后統御下的女官,便在宮中設內書房讓宦官識字替他處理宮務,因為宦官能夠內通外朝,比起上了年紀的女官們又跟皇帝多了一份親近,很快,女官們所在的各司就失去了各處的要緊職權,淪為了要看著司禮監臉色行事的附屬衙門。
到了神宗年間,宦官權柄就更為可觀,甚至被派往各處做監軍,那一場讓大雍顏面盡喪的大敗也是神宗重用宦官的下場。
可惜即使是這樣的禍事也沒有阻止宦官們依舊是最得皇帝們寵愛的奴婢,那之後的歷代皇帝身邊也都有權勢滔天的宦官,比如明宗身邊的王灣、王貴,先帝身邊的張玩。宦官雖然沒有子嗣,卻能靠著互相認的「爺爺孫子」扶持自己的黨羽完成權力的交替,把女官們死死地壓制在了後宮深處。….
如今,宮中雖然每三年依然會選女官入宮,她們也依然被太監們尊稱一聲「姑姑」,可誰都知道,她們不過是另一種宮女罷了,穿著不一樣的衣裳,叫著不一樣的名字,卻同樣是要被宦官踩在腳下的。
像吳掌膳這樣因為偶然在差事上得了上意進而從宮女被拔擢為女官的更可以被稱作是偌大皇城中的傳說了。
吳掌膳把頭埋在手臂之間,說的都是感謝陛下和太后恩賞之類的恭敬之言。
卻聽陛下問她:「你家裡還有什麼人?」
三十多歲的女官小心回答:「回陛下,臣家裡還有老母與弟弟,弟弟應是已經成親了。」
「什麼叫應是已經成親了?你弟弟成親你都不知道麼?」
吳掌膳連忙說:「臣上次與家中通訊是臣得封女官那年,那時家父孝期剛過,家母說是在給弟弟相看了。」
明德十六年到如今也已經過去七八年了,她和家中卻再無訊息往來。
沈時晴點了點頭,抬起眼眸,看向窗外,她說:
「明德元年入宮,至今二十三年,你誠心事君,得了太后和皇后的讚賞,朕要賞你。徐宮令,你替朕和皇后擬旨,吳掌膳恪守其職二十三載,幾番有功,多次得兩宮賞賜,念其母養育有功,破格封贈其為五品宜人,賞良田百畝,官銀百兩,貢緞十匹。」
吳掌膳跪在下首,聽著陛下的旨意已經是連謝恩都不會了。
她難以置信地抬起頭,卻看見陛下垂著眼眸,臉上帶著淡笑。
心知自己的動作有
失體統,她又連忙低下頭,不會說話,就只能拼命地磕頭:「謝陛下,謝陛下恩典,謝娘娘恩典……」
徐宮令是個年紀在四五十之間的婦人,受命寫這樣驚世駭俗的聖旨她臉上也絲毫不露異色,當即將旨意一揮而就。
誥命、田畝……
男子為官才能為母親掙來的誥命,男子才能置辦在自己名下的田地產業。
林妙貞到了此時才終於相信了「趙肅睿」是真的要給滿宮上下的宮女們一份「前程」,她強壓著心裡翻騰的熱湧笑著說:
「得了五品誥命也能遞摺子入宮了,就從本宮這裡再出一百兩銀子,同樣給……吳掌膳,還不知你娘如何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