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好商人,知道細水常流的道理,又有張涵的叮囑,格隨行就市,通常會稍微低一點,並儘可能保持穩定。即便此次黃巾之亂,商鋪物價的漲幅,也要比其他地方要少一些兒。這樣一來,學鄉商鋪深受士子們的好評,附近地區的鄉民也都願意和他打交道。僅此一地經營的收益,便足以供給學鄉的所有支出,尚略有富餘。
“不行!不行!”
聽完了管寧的講述,項奉連連搖頭,“幼安兄,不是我推拖。鄭君這個主意是好主意。可是,他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
印刷書籍裡面,最賺錢的要算印刷典籍,比如說,朝正定過的六經――這個絕對不會虧本。
因為,六經的印刷數量多,多少年都不會改變,版是不會作廢的,到時候印就是了。所以,怎麼樣都不會賠本。今年不賺錢,可以來年接著印。到了不其來計程車子,但有能力,沒有不買上一兩本的。哪怕印的多了,不其賣不掉,也可以賣到外地去。”
管寧點點頭,項奉一說,他就明白了,《詩經》、《尚書》、《周易》、《春秋》……這些典籍,讀書人都要學習,始終是經久不衰,歷時常新的,他自己都買了一套,別人想來也不例外。見管寧點頭,項奉說的愈加起勁。
“其次,是給大儒們出書――這個可能賺錢,也可能虧本。”
學鄉有個規矩,大儒們只要留下來講學一年,就免費給他印一本書,待滿四年還可以另印一本。當然,要印的書,必須是學術性書籍,並取得委員會的同意――七個人裡只要有三人同意即可。不少大儒就是衝著這一條,才願意留下來講學的。
“但是,”項奉狡地笑笑,“一般說來,給大儒們出書,典籍坊是不會虧本的。出書的大儒本人,會得到三百冊印本;藏書莊會得到五十冊印本。此外,作坊還會多印一些。
印刷一本書籍是很昂貴的,成本非常高。刻版、紙張、墨和人工等等,印一本書成本通常都要在一到兩百萬錢之間。
大儒們出的書多是其一生所學,大儒自己也很有名氣,一本書賣上兩三百錢,賣出個三五千冊,還是差不多能做到的。過一兩年以後,還可以印一些繼續賣,很少有賠錢的時候,萬一賠本了,也不會太多。
可若是印這些講稿和講義的話,又能賣給誰呢?會有人願意花數百錢買典籍,買某家之學說,會有人買這些嗎?
鄭君的意思,是為了那些不能待在不其計程車子準備的,其餘估計還能賣出去幾百本,也許有上千冊,然而,絕對不會很多。
百分之百會賠本!還會大賠特賠!”
項奉樹起一根手指,一字一頓的強調,“每本至少要虧一百萬錢!”
每本虧一百萬,一年就是一千兩百萬,管寧被這個數字嚇了一跳。不過,他隨即醒悟過來――與興學的開支比起來,這一千兩百萬還真是個小數字。估計了一下,管寧覺得,張涵肯定會同意出這筆錢的。
“一千兩百萬錢是嗎?
行!這錢沒問題,青州出了,只需要典籍坊每年能滿足我們的需要,提供所需的書籍!”
“好,爽快!不過,每本書限量三千冊,三千冊以內,要多少都行,超出的部分每本一百錢!”
項奉知道管寧此來,是得了張涵的指令,但親兄弟明算帳。項奉自然不會給管寧詳細講解,印刷典籍和印刷期刊的區別。
典籍印刷數量大,需要採用木質堅硬、紋理細密的木頭,如,棗木、梨木和木,這樣的雕版才能長期使用,保證印刷出的字跡不模糊。而印刷數量少的,隨便用便宜的木頭應付一下,就可以了。反正只印千八百本的話,也不會影響質量。其它的種種訣竅,不一而足。
“哪兒怎麼行,哪兒能用的了這些?總不能全讓我們負擔吧?”
管寧雖然缺乏經驗,也不清楚印刷的訣竅,但砍價是基本常識。
……
“哦……是這樣啊,行!就這麼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