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波呀,是個好人……”
張涵知道她的氣從哪兒來,也不說她,輕輕把妻子攬在懷裡,手指微用力按摩著她的頭上的穴位。口中直把岑濤描繪成一個捨己為人、公而忘私、大義凜
國為民……的聖賢。按摩裡的說道很多,張涵沒有也是隨手亂按,就是穴位比常人準確點兒。不過,得到丈夫細心呵護,王眸的心情也好了不少。躺在丈夫懷裡,王眸也不說話,聽著張涵順口胡說。
王眸今年也三十一歲了,她保養的很好,罕用脂粉,使她的面板細膩而光潤,只有眼角微有皺紋,整個人看起來,依然是個豐潤如玉的美女。
――――――――――――――――――――――――――――――
安撫好家裡,張涵也覺得應該撤退了,都五月下旬,再拖不下去就不好了,公文往來也該差不多了。於是,岑濤很快就得到訊息,他在平原的時間沒有幾天了,有什麼要做的,要抓緊了,該打的板子趕快打,該斷的案子趕快斷。岑濤也不負眾望,衙門裡天天血肉橫飛,他已經被形容成平原一害了。
因此,當荀衍趕到平原城,接任了岑濤的平原相時,平原城歡聲雷動也是可以理解的。緊接著,荀衍封存了土地文書,釋放了一批犯人,宣佈對之前的土地兼併既往不咎。當然,他也宣佈,今後如有再犯,必會嚴厲處置。但是,並沒有多少人將後者放在心上。話總是要這樣說一說的。
隨後,張涵宣佈,免除今年青州的田租和徭役。免除田租主要是向世家大族示好。大漢國地田租很低。只有三十稅一,普通人家一年下來不過四五石。但擁有大量土地的世家大族,得利就大了。
徭役就是無償的勞役,按照慣例,凡成年男子,不符合免役規定的,每人每年都要服徭役一個月,修道路、水利和城池什麼的。不過。地方上的官吏也常用他們幹些私活,這也是古今中外的慣例了,不必多說。只是這樣一來,服徭役的時間就延長不少,在當時地青州,一般平民是每年一個半月到兩個月之間。這對一般人家來說。是極大的負擔。可以說,免除徭役比免除田租更為重要。兩項加在一起,普通人家一下子等於減少了十幾石的支出。
故而,免稅令一下,青州六郡國是家家歡喜,人人交口稱讚。要知道,群雄討伐董卓,沒怎麼打仗,兵卻沒少招,每人都有數萬之眾。戰爭打的就是金錢。各地需要出大批的伕役,徵收無數的糧食。長途跋涉運輸過去,路途上地消耗常常比運輸到糧草的幾倍還多。
像孫堅、王匡等人可不管地方上如何。就是要糧食、民夫,所有膽敢不按數繳納的,一率處以重刑。孫堅為此斬殺了南陽太守張諮,王匡也沒少破家,何人敢不從命。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地方官吏的腦袋要緊,誰還管稅賦收到哪兒年的。額外少收些慰勞慰勞自己,就是頂有良心的了。
說到這裡。不得不說一句。孫堅是長沙太守,越境討糧,給是人情,不給是本份,怎麼也輪不到他處置南陽太守。說白了,一樣的亂臣賊子。
張涵能夠免除兩項稅賦,並不是心血來潮,而是有所依仗。青州每年的田租稅約在600石上下,而張涵沒收了宦官、何進等人的田產,接管了皇帝的私田,再加上流民地屯田,他手裡的官田超過二十萬頃――青州第一大地主,畝產量在三~四石,五成;千一百萬石。正因為有了這筆收入,張涵才有可能免除田租。
注意,張涵免除地是每年三十稅一的官方田租,是對農田徵收的賦稅,而這五成才是字面意義上的田租。而這五成租,張涵是不可能免除的。不患貧患不均,青州人嫉妒流民,並不是好事。張涵是要爭取民心,並不是要拉一派打一派。激化青州人與流民間的矛盾,那就得不償失了。
至於徭役的免除,也類似於此。每年湧入青州的流民,都在四十萬人到五十萬人之間。張涵把他們編製成流民屯,卻不會立刻有土地安置他們,需要他們自己去興修水利、開墾荒地。一般地說,流民會在統一指揮管理下,服一到兩年地勞役。然後,才能獲得自己那一塊租來的官地。也就是說,張涵並不需要青州人服徭役,便有人手可用。
當然,這不等於說,免除了田租和徭役,對張涵沒有影響。張涵收入多,開支也大。每年未安置流民,就需要消耗七八百萬石糧食。簡而言之,張涵越富有,他就覺得自己需要更多地錢糧。這與後世,越有錢的人,越覺得自己窮,是一樣的悖論。只不過為了收買人心,張涵覺得這筆代價是值得付出的。
除此之外,張涵還努力推廣先進的農業技術,提高青州糧食的畝產量。節流不如開源,要改善民生,光憑免稅是不行的。
從年初開始,張涵就從不其招募了大批人手,分派到各縣各鄉擔任力田。
力田與鄉三老相似,沒有秩祿,沒有官銜,姑且算是鄉里的小吏。力田就是善於種田的人,他的主要職責是勸農種田,推廣先進的耕作技術。不過,現在擔任力田的人,基本已起不到設定之初的作用了,只是入仕為官的途徑之一。
到不其讀書計程車人們,自然不會願意去做這樣的小吏,張涵也不可能為之提供很優厚的待遇。因此,所招募到的人員,差不多都是張家的下人經由不其鍍金的。
力田是不需要具備多少知識,粗識文字,知道一些禮儀,日常與人打交道不會漏餡就可以了。所以,張涵只從流民屯中抽調了六十五個屯長來負責此事。每縣一個屯長,下到每個鄉里的,則都是家中的下人了。
不過,這些年來,張家中的基礎教育一直沒有放鬆,這些人也多是從中挑選出來的矯矯者,都是二十幾歲的年紀,有過一些工作經驗,除了禮儀粗疏些兒,不類良家子弟外,倒也沒有什麼大的破綻。
這些力田多半會與各地學校的先生,同住在一起――假如有的話。如果沒有,他們還會兼任一段先生,教小孩子們簡單的文字和計數。至於推廣的耕種方法,張涵並沒有加意限制,準備的《?勝之書續補》裡,除了先進的農機具外,基本都包括在內了。
張涵準備租用原力田家的土地,進行耕作,即透過示範田來推廣農業技術。不過,即便如此,沒有五~七,州普及。
張涵動用瞭如此多的人手,也還需要這麼長時間,所以,他並不怎麼擔心農業技術外流出去。等到各地區瞭解這技術,再推廣下去,青州兵造都打過去了。
手機問:httpp電腦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