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楊浩,根本沒有閒心理會有仍這個東邊的盟友。
滅夏,滅有窮,平定新徵服領土上的各種抵抗力量早已經讓他焦頭爛額。
突然增加的領土,已經初步的暴露了這個時代的侷限性。
現在齊國的地盤太大了,根本無法完全的將這些領土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人手的不足,讓大片的領土處於無政府的狀態,楊浩雖然覺得不甘心,但這就是現實,落後的交通環境,讓他有想法也施展不了。
至於分封制他也曾考慮過,不過很快就被他否決了。
在他的觀念中,華夏本土是必須統一的,至於周邊的蠻荒之地,如果今後實在統治不了,他或許會考慮將那些地方分封給自己的兒子們。
分裂本土,這根本不在他的考慮範圍之內。
為了儘可能統治這些區域,楊浩決定將大齊數萬大軍拆開,用這種分散的辦法儘量讓這些領土處在自己的實際控制之下。
至於其他的無政府之地,只能留在今後考慮。
面對大齊的入侵,各族的抵抗力量還是很頑強的,但無奈雙發的差距實在太過於巨大。
要不是齊國將兵力分散,解決掉這些麻煩只是反手之間。
但齊國卻心有餘而力不足,過少的兵力,只能讓這些軍隊成為地方上維持治安的部隊。
那些被抵抗分子,正面打不過齊軍,只能鑽進深山老林中,找準機會就跳出來劫掠一番。
雖然劫掠失敗的次數遠大於成功的次數,但這也然齊軍苦不堪言。
楊浩得知之後,也是深感無奈。
這些叛亂分子,簡直就是自己一手製造出來的山賊。
這些人沒多少實力,但這也是他們的優勢,人少就意味著轉移靈活,消耗更少的糧食。
而如今的齊軍沒出徵一次,就耗費頗多,要是將這些山賊剿滅乾淨,還不知要耗費多少的錢糧。
無奈之下,經過同官員們商議,大齊政府頒佈了舉報與連坐制度。
對於舉報叛亂份子藏身之處的人,朝廷會給予獎勵,但如果有誰膽敢與那些人同流合汙,乃是誅殺三族的大罪。
地方軍隊最基本任務就是保證當地生產建設的順利進行,若能剿滅當地叛匪則是大功一件。
在這種賞罰制度之下,囂張了半年之久的山賊勢力,遭到了嚴重的打擊。
在齊國朝廷的物資封鎖之下,很多活不下去叛亂份子,被逼無奈只能出來向齊國官府投降,只不過等待他們的則是漫長的勞改生涯。
剩餘的一些叛亂份子,除了被迫遷移之人,其餘的經過半年的發展逐漸摸索出了自己的一條生存只路,選擇與齊國對抗到底。
解決了大部分叛亂份子,讓齊國新領土的治安環境大為改善。
各地已經逐步開始恢復生產,至於那些如同蒼蠅一般的山賊,只不過是癬疥之疾,只要這些傢伙不囂張的跳出來給當地官員惹麻煩,齊人也懶得理會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