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三百三十六章 制度完善

在這半年之中,經過工部的初步勘探,繪製了大齊的目前的疆域地圖。

雖然這地圖簡陋無比,但楊浩根據黃河與太行山的走向,在腦海中與後世的地圖進行對照,對地圖進行了完善。

直到洪武七年夏,齊國的實際控制區域,北抵達燕山南側,南達安徽北部,西到後世陝西一帶,向佔據山東半省之地。

如此龐大的面積,在這個時代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霸主。

為了管理如此龐大的地盤,楊浩對大齊疆域進行了劃分,他沒有照搬後世的省市縣這種行政單位劃分,而是採用了州府制度。

傳說大禹鑄九鼎鎮九州,但這種方式太過於粗放,楊浩直接廢除了九州劃分,將齊國疆域劃為一京五州。

長安城大片區域為京師,北方原有窮北部為幽州,有窮南部與斟灌為雲州,西部劃分為青州,秦州,荊州。

相應的,這齊國對官職也進行了完善,每州的最高行政長官為刺史,主掌地方民事,其下便是府尹,再下便是縣令。

至於鎮長與村長這種小官,則為吏,和後世封建王朝不同,小吏也是如品級的官員,只不過相對於縣令之上的官員而言,這種等級的官員,在很大程度之上很難有太大作為。

吏員的產生,大部分是大齊學府中資質最差的那些人擔任,為了彌補官員的不足,楊浩也制定了另一種制度,舉孝廉。

拿來主義,楊浩早已經用的無比純熟,舉孝廉這東西雖然看起來和才幹沒什麼太大的關係,但是對於低階官員而言,品行端正則是最為難能可貴的。

齊國如今還是小農經濟為主的農耕國家,一般而言,像村鎮一級的行政單位,很少有太過於複雜的情況發生,只要這些人保證不出現太大的亂子,按時收上稅收,不殘害百姓,就是一個合格的官員了。

人才的稀少,楊浩也不指望這些人能有什麼太大的作為。

行政上如此,軍政之上楊浩自然也會進行改革。

為了方便應對突發情況,楊浩將五州劃分為三個軍區,京師地區有御林軍,西部三州為鎮西軍,北部二州鎮北軍,三軍統領被稱為大都督,官職一品,只不過這個大都督的領兵之權只有戰時北賦予,平時的防禦由地方軍隊軍官掌控,但想要征討山賊,或者其他原因的出兵行為,必須上報兵部,等兵部審批之後才能有所行動,否則便視為犯上作亂。

為了防止武**國,維持自己的統治,楊浩可以說是處心積慮。

雖然沒有降低武人的地位,但是對其進行了極大的權利限制。

在中央的權利中心,楊浩也進行了更為細緻的權利劃分。

文官從上至下,北分為九品,並借鑑後世的制度,實行三省六部制。

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尚書省下屬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轄四司,共為二十四司。

三省最高長官為丞相,也就是說三省所對應則是左中右三個丞相。

中書省丞相,掌管行政,軍政,監察之權。

門下省丞相,掌管機要,負責帝王日常生活,祭祀,出行,共議國政,並負責審查詔令,簽署章奏,有否決之權。

尚書省丞相,掌管六部,可以說是三省中權利最大之人。

為了這三省能夠相互節制,楊浩可以說是耗費了無數腦細胞才弄出這樣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