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是發射後的第12天,距離抵達拉格朗日L2點位置,“巡天空間望遠鏡”還需要繼續飛行兩週多的時間。
在這個過程,地面控制中心這邊也不會閒著,專業的技術人員還需要對上面的鏡片進行微調,精度可以達到低於奈米的微動,差不多是人類頭髮七萬分之一的寬度。
透過這種微調,能讓若干鏡片的影象匯聚到一起,經過電腦處理之後就能看到一個完整的星系影象了。
調整的過程還是由電機控制來完成,因為精度高得苛刻,所以過程也不會太快,而且時間不固定,可能幾天就完成,也可能一兩個月還沒有調好。
到了第28天,進入十月份,“巡天望遠鏡”的發動機第三次點火,把望遠鏡送入L2號拉格朗日點的軌道。
這一刻,地面控制中心的人都在這一刻歡呼雀躍,掌聲雷動,相互擁抱,全都振奮不已。
該專案總師緊繃的神經在這一刻徹底放鬆了下來,在這12天時間裡,整個專案團隊的每一個參與者都緊張萬分,也倍感壓力,因為這一次外界關注的人太多了,遠超他們的預期,這都是因為在火星上的重大發現所致。
但要說壓力最大的那個人,當屬該專案總師了。
畢竟,這可是耗費那麼多年,超過700個億的吞金巨獸專案,凝聚了多個領域成千上萬的科學家的心血,要是失敗了,他都不敢想那樣的畫面。
好在成功了!
此時此刻,專案總師對著旁邊幾個人吩咐道:“外準備召開新聞釋出會吧,我就不參加了,你們去走流程吧。”
佈置了一番,專案總是便離開控制中心去休息了。
在接下來的三到四個月裡,地面人員會控制望遠鏡進行冷卻、校準直到具備達到良好的工作狀態,屆時就可以投入運用。
“巡天望遠鏡”主要看的是紅外光,而“哈勃望遠鏡”主要看的是可見光。
兩者的優劣勢很明顯,紅外光受到星雲塵埃的影響更小,能夠直接透過星雲看到背後的恆星,而可見光就只能看到大片的星際塵埃。
雖然“哈勃望遠鏡”也有一點紅外能力,能拍攝一些紅外光的照片,但需要天體比較亮才行。
而“巡天望遠鏡”就不一樣了,它的軌道放得遠,在日地L2號拉格朗日點,散熱也非常厲害,而且配置了非常高敏的且經過最佳化的紅外望遠鏡,能夠看到宇宙深處最遙遠也是最暗淡的第三星族星。
太陽是屬於第一星族星,人類現在觀測到的最古老的恆星屬於第二星族星,迄今為止人類都沒有發現第三星族星的存在,這也是巡天望遠鏡的任務之一,尋找第三星族星。
“巡天望遠鏡”最大的能力是可以看到最古老的星系,它並不是能夠看得最遙遠的望遠鏡,什麼波段的望遠鏡都有,伽馬射線、x射線、紫外線、可見光等,不同波段的光作用不同。
看的更遠的望遠鏡也有,比如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這是宇宙大爆炸發生約38萬年後留下的熱訊號。
而“巡天望遠鏡”要乾的活兒稍微晚一點,約136億年前宇宙中剛剛誕生的第一批星系,大爆炸之後直到第一個光子逃逸出來,宇宙才開始亮起來,然後才有了星系的演化,而這批星系也就是傳說中的第三星族星。
宇宙中第一批星系產生的光跨越136億年的時間最終被“巡天望遠鏡”捕捉到,這一刻現在也被許多天文學家們期待著。
尋找第三星族星只是“巡天望遠鏡”的任務之一。
實際上還沒投入運用,這個望遠鏡的“檔期”在數年前就已經排滿了,而且直接排到五年後了,現在還在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