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弄這個望遠鏡上去,前前後後累計耗資700多個億的經費預算,屬實太燒錢,這個送上去了,下一個不還知道要等到猴年馬月才會有。
而且現在的地球軌道衛星實在太多了,還出現了太空版本的“跑馬圈地”,未來的地球軌道上會有一二十萬個大大小小的衛星執行。
地面上的那些天文臺、光學望遠鏡什麼的基本都廢了。
以後的天文學領域的觀測,“巡天望遠鏡”的地位不言而喻,這也是全世界的天文學家提早數年就趕緊申請的原因。
鎂西方的天文學家們也得老老實實過來的填表申請,雖然他們也有超長待機的“哈勃望遠鏡”,但這畢竟是上個世紀的產物,至於“韋伯望遠鏡”到現在都還沒影,甚至有被砍掉的可能性。
而且,東方大國的“巡天望遠鏡”比鎂西方還沒上去的“韋伯望遠鏡”還要先進,更是領先“哈勃望遠鏡”好幾個代差。
那可不得過來排隊填報申請嘛。
等到“巡天望遠鏡”正式執行工作了,屆時,東方大國在太空領域面向國際開放的天文觀測裝置就有兩個,除了這個望遠鏡還另一個更早上去的太空鐳射引力波探測裝置“天空之鏡”。
……
到了發射升空第四天,真正的挑戰隨之而來,“巡天望遠鏡”的遮陽板需要控制展開,而且這個過程需要持續幾天時間,也是這次展開任務中最關鍵也是最難的一部分。
遮陽板被疊放在兩側的兩個托盤中,托盤和望遠鏡本身保持平行,以求最大程度節省空間,確保能夠裝得進火箭裡。
“加熱裝置啟用。”
在前托盤開啟之前,地面控制中心先控制“巡天望遠鏡”傾斜一點角度,讓陽光照射到前托盤,並且啟用了加熱裝置,用來加熱關鍵部位。
太空中本來就很冷,拉格朗日L2點是在太陽、地球、L2點處在一條直線上,太陽光還被地球擋住,L2點就在地球的陰影之內。
若是不給“巡天望遠鏡”的關鍵部位進行預熱的話,後面無法展開可就完犢子了。
隨著前托盤釋放裝置被啟用,展開到位之後就被鎖定了,緊接著同樣的流程,後托盤也會這樣走一遍相同的流程,大概需要一天的時間來完成。
次日,也就是發射後的第五天,“巡天望遠鏡”的展開塔逐漸從托盤上緩緩升起,這是為了給遮陽板展開留足空間,同時也是讓望遠鏡的展開塔元件遠離遮陽板,從而留足空間散熱。
該望遠鏡實在嬌貴的很,溫度稍微高一點就沒法正常工作。
這種伸縮結構也是為了節省發射空間,CG演示動畫看上去沒多長,但其實這個伸縮結構會伸長3.5米。
其內部結構同樣是由電機控制,也有釋放結構和鎖緊結構。
接下來的流程便開始釋放後動量襟翼,該部件的作用是減少望遠鏡在太空中的擺動,巨大的遮陽板在太空中也相當於一個船帆了,太陽風作用到身上時間一長也是會有擾動的。
加上了這個部件就可以有效的減少望遠鏡的擺動,展開之後就是一個固定裝置,後續也不能進行調整了。
下一步便是來到了任務的最難點,遮陽板的展開。
遮陽板可以說是“巡天望遠鏡”上最為關鍵的部分,總共有六層,每層都是聚醯亞胺薄膜材料,這種材料具有高度的耐熱性,不怕冷也不怕熱,能夠在零下269攝氏度到400攝氏度區間內保持穩定性。
這種材料原先是透明的,每一層會塗上鋁膜,鋁膜不但可以防輻射也可以導電,讓靜電不會傳導至望遠鏡的電子元件中,所以鋁的塗層是更為合適的材料選擇。
第一層結構是0.05毫米,是最厚的一層,其餘五層都是0.025毫米,鋁的塗層是100奈米,之所以製作的這麼薄是出於多方面考量的結果。
做的很薄首先利於散熱,其次本身質量也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