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2章 出發杭城

過了短短五天,最新一期的《十月》銷量突破了50萬冊,預計月底就能到達60萬冊。

就在一切向好的時候,《十月》編輯部迎來短暫的空閒,田增翔去玉石站“採風”去了。

方言也準備出去采采風,拿上稿費,以及剛領到的印刷稿酬,整個人身揣鉅款,約上已經留職停薪的韓躍民,在東長安大街碰面。

“韓哥,介紹信開好了嗎?”

“好了,大後天就可以陪你去杭城了!”

韓躍民道:“我們現在要去哪兒?”

“咱們先去買火車票,信帶身上了吧?”

方言問了一句。

這時候的火車票預售期是3天。

不過提前3天的車票,只能去東單、西直門、前門的預售處購買,燕京站只賣當天和第二天的。

“帶了。”韓躍民拍了下胸口的口袋。

“等買完票,再去趟友誼商店。”

方言推著腳踏車,大步向前走。

開放以來,來華訪問或探親的外國人、華僑和港澳臺同胞日益增多,於是,在各地興起了一批涉外賓館和友誼商店,但因為外幣使用和消費上的不便,隨即在1980年推出外匯券。

不記名不掛失,認券不認人。

一經推出,很是緊俏。

緊俏到在菜市場買雞蛋,相同面值的外匯券可以多買一倍,甚至當時外僑在坐計程車使用外匯券,按規定司機必須上交給公司,但司機寧願受罰,也要私藏一些外匯券。

因為拿到“黑市”上,收益遠高於罰款。

但要買外匯券,未必要等到晚上,也未必要去鴿子市場。

友誼商店、高檔賓館門口,一天到晚,都有鬼鬼祟祟、偷偷摸摸的身影。

這些人,也就是票蟲子。

守株待兔,遇到老外問“要不要換RMB”,遇到老百姓,會問“要不要外匯券”。

“你們要外匯券?”

自稱“文三”的男人,把方言、韓躍民帶到一棵樹下,確認四下無人,才談了起來。

方言問:“什麼價兒啊?”

文三說120塊,換100塊面值的外匯券。

“你有多少?”

方言覺得還算公道,黑市裡兌換外匯券的比率能到了1.5,當然,那是80年代中期。

“不多不少,1250塊。”

文三開啟公文包,裡面裝一堆外匯券。

“就這麼點?”

方言皺了皺眉,這錢只夠買一個電器。

“這麼點?”

文三驚了個呆,“這一帶裡,沒人比我手頭上的外匯券多了,就這伱還嫌少,怎麼著,哥們你能全給吃下去不成?”

“嗯,我全要。”方言點頭。

“你可甭拿老兄尋開心啊,我沒那閒……”

文三看著這張年輕的面孔,並沒放在心上,突然一捆捆大團結出現在他的視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