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在大殿之下的,便是現在帝都僅存的兩個皇子,也就是殞命皇帝的兩個親弟弟,被皇帝任命為親王,分別是懷王皇鴻疇和景王皇昊焱。此二人,也是皇帝駕崩之後,可順理成章登當大寶的唯二人選。
即便現在楊勤拿下了帝都內城,控制了整個皇宮,但他若想做皇帝,簡直是痴人說夢。
首先,祈天是皇氏天下,除卻眼前的兩個皇子外,在內還有無數皇姓子嗣,在外還有四方戍邊王,也都是皇氏一脈,即便帝都的皇室子嗣都死絕了,也不會輪到楊勤做皇帝。況且他手中的兵力,也只夠佔領帝都內城,甚至都無法將整個帝都佔據,更別提什麼登當大寶了。
至於楊勤為何謀反,此事說來話長。
祈天王朝國土面積極廣;土地遼闊,物產豐富;雖低稅清賦,但因重文輕武,再加上子民眾多,大多數普通家庭也有幾個讀書識字的,知道帝國的政策養民,也極少出現不履行賦稅的。這樣一來祈天王朝國庫充盈,四方小國紛紛來朝。這樣,祈天王朝周圍的小國,就成了祈天王朝的附屬國,附屬國的國王,也被祈天皇權冊封字號,封為王族。
楊勤的故鄉,望秦,就是其中之一。
望秦國當時施行嚴刑曆法,全民皆兵。子民軍士以軍功為最重,進入軍隊,上場殺敵,是望秦國子民,快速的上升通道。短短數年,望秦因此法令,疆土擴張了一倍有餘,這也引起了祈天王朝的注意。
祈天王朝勒令望秦停止擴張,將望秦軍隊打散,編入王朝正規軍,年年上供,歲歲稱臣,並派當時望秦國國王的嫡子,入祈天城做人質。如若聽從,祈天王朝將保留望秦稱號,並將望秦領土收編,此後,望秦就是祈天王朝的一部分,不再是單獨的國家。如若不聽從,祈天帝國將派出祈天大軍,將望秦軍隊全數殲滅,再獲取望秦領土。
當時望秦與祈天的實力對比,如同黃沙比作繁星,差距之大,讓人望塵莫及;最終望秦國妥協,送了望秦國嫡子,也就是王族世子進入祈天城,作為人質,將軍隊打散,交於祈天國軍團,望秦國領土被盡數收編,地方官員都變成了祈天出身之人,一時間,望秦看到的輝煌未來,化為泡影。
此時來看,當時祈天王朝做法無可厚非,任何一個強橫的帝國,均不准許自己的身邊,出現另一個武力強國,威脅自己的地位;祈天戍邊四王府的存在,也正是這個意思。祈天王朝的做法,還算比較柔和,先下達了皇命,說明利害,爭取和平解決;若是換了其他強大帝國,將會直接出兵,掃平邊境戰亂。
但祈天王朝的這一做法,卻給自己埋下巨大隱患,祈天皇族沒有料到,望秦帝國野心之大,超過他們的想象。
望秦領土成為了祈天的一個行省,因為望秦王族的歸順,保留了之前的封號,望秦的名稱並未改變;隨著時間的推移,王權更替,時代變遷,七十年過去了,祈天王族已全然忘了,望秦曾經是他國領土,望秦王族是虎狼之族。
過去的七十年中,祈天王朝帝王換了兩次,帝國的統治,也依然沿用之前的方式,四王府戍邊擴張,帝都收攏領土,安撫百姓;
祈天曆二百八十七年,祈天皇帝駕崩,長子繼位,年僅九歲。
小皇帝登基之時,望秦國早已不用派遣世子為質,世襲王爵;地處偏遠,祈天帝國早已將望秦的領土當成了自己的行省,慢慢
(本章未完,請翻頁)
的,望秦逐步獲得了自己勢力範圍內,軍隊、行政、以及附稅等權利,帝國派遣的官員,也慢慢被望秦王族同化,事事為望秦考慮。
而此時的望秦王,正是楊勤。
楊勤實乃有大魄力之人,承襲了王爵,便定下策略,望秦百年血仇,刻骨銘心。他竟將自己的弟弟扶上王位,自己卻之身前往祈天城,以望秦宗室的名義,進入倚天皇城。因倚天王室斷了望秦世子為質的命令,此時竟無人知曉楊勤的真實身份。楊勤進入倚天皇城,成為侍衛,慢慢獲得了統治階層的信任。
先皇駕崩,給小皇帝留下三個輔政大臣,分別負責軍事、內政、附稅。先皇用意,是輔佐少皇,承繼祖業;
開始時,三人兢兢業業,恪盡職守,為維持王朝局面盡心盡力。但經歷兩朝,帝國風氣早已今非昔比,奢靡成風。三人雖盡心竭力,卻也無法力挽狂瀾;加之主少國疑,朝廷不穩,三人嘔心瀝血維持局面,殫精竭慮。
久而久之,極大的權利也腐蝕了三人之心,在維持帝國局面的同時,各路大臣也慢慢形成三個派系,歸攏到三人麾下,慢慢在朝堂上形成了三股勢力,如此局面,非但沒有剎住奢靡之風,卻又助長的結黨營私之事。朝中一時烏煙瘴氣,每日朝堂成了三派臣子吵架的場所。小皇帝對此很是頭疼,但新皇登基,年齡又小,沒有自己的黨羽和親信,小皇帝也束手無策。
這個局面就給了楊勤機會,慢慢的,在小皇帝心中,御前侍衛楊勤成了他的心腹。為解決輔政大臣之事,皇帝每每詢問楊勤,楊勤獻計,讓皇帝縱著三人,逐漸放權,讓他們愈發囂張。
御林軍是皇帝的直屬軍隊,負責王城警戒,也是帝國最精銳的軍隊。皇帝擁有直接呼叫御林軍的權利,計策定好,只待時機,一舉將黨羽之爭平息。
祈天帝國大部分軍權均在皇族手中,王朝四大戍邊王府分別鎮守帝國四處邊界。新皇登基,稚子年幼,其中三王重兵在握,蠢蠢欲動。加之三位顧明大臣結黨營私,不畏皇權,三方皇族便起了帶兵入京,起兵勤王的打算。
當然,勤王只是一個幌子,各個皇族各懷鬼胎,只想著清君側後,取而代之。
一時間祈天王朝,風雨欲來。
之前三王府均在密謀,直到最近,才在北王府的牽頭之下,真的開始動手。
西部皇族率先出兵,打著清君側的旗號,率軍二十萬,浩浩蕩蕩直奔皇城而來,南北兩處王府,也率兵呼應,分別率領二十萬軍,直奔皇城而來。
至此,東王修書勸解不成,只能集合東王府全數精銳戰力,趕赴帝都,願能平息戰亂。
因為某事,祈天朝堂,三個黨派,再次爭執起來。吵架之事愈演愈烈,竟有要大動干戈的架勢,皇帝坐在龍椅上,眉頭緊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