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與楊勤定下的計策,此時時機已到,正在朝堂爭吵的不可開交的時候,御林軍突然殺出,直接將三名顧命大臣撲殺,其他從黨,一律壓在朝堂之下,跪在皇帝面前。
小皇帝在楊勤的幫助下,利用御林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顧命大臣在皇城實力系數連根拔起,動作之快,令人乍舌。
皇帝平息了黨羽之亂,將主犯係數誅滅九族,其他人等或官降三級,或流放邊疆,算是了結了朝堂之事。楊勤也因此立下大功,成了御林軍將領,名正言順的皇帝心腹。
(本章未完,請翻頁)
黨羽之亂結束月餘,東王已率兵抵達皇城城下,東王下令全軍城外紮營,自己之身前往內城面見皇帝。
皇帝早已知曉其他三王已率兵來京,此時皇城內部空虛,只有幾萬御林軍,真的打將起來,毫無勝算,東王來此,自己也獲得了一直生力軍,其他三王到時,也有說話的資本。
皇帝命東王駐紮城外,靜候其他三路皇族。
又過數日,其他三王率大軍已達皇城,餘帝都外百餘里安營紮寨。皇帝派使臣前往,命三王進朝見駕。
三王本就各懷鬼胎,此時皇帝下令,怎會進宮覲見,而東王府二十萬軍護衛皇城,如若開打,將是殺伐漫天,誰也得不到好處。
正在三王躊躇之際,東王分別來到三王大寨,親自勸說三王撤兵回關,覲見皇帝,此時朝內黨羽之亂已平,足可見現今皇帝有勇有謀,甘當大任,三王前有聖旨催促,後有兄弟勸說,加之不知其他幾王心中所想,自己二十萬軍,對陣百萬軍,毫無獲勝可能,便答應下來,下令回邊,自己進入朝廷,面見帝王。
皇帝見到三王,並未責罰,只是言語幾句辛苦之類,說幾人勤王有功,又封賞了各家子弟,算是平息了。
正當三王撤兵之際,卻受到軍隊突襲,軍隊身穿東王軍團服飾,使用東王軍團兵器,入營就殺,只殺的渾天暗地,死傷無數。
三王立刻大驚,得知上當,分別組織親兵反抗,大軍立即調轉路線,直奔皇塵撲來。
此事,便是楊勤暗使計策,命望秦國軍隊化妝成東王軍團,突襲三王軍團,引得皇族內部誤會,掀起戰亂,從中獲取漁利。
皇帝不知三王為何調轉軍團殺來,楊勤獻計正面相抗,皇帝下令御林軍加入戰鬥,命東王回防帝都。
此後三王軍隊與東王府軍相互對峙,三王各懷鬼胎,不願輕舉妄動,而東王府勢單力薄,也不可能主動出擊。
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皇帝不是傻子,他深知自己身邊,可能出了奸細,意圖挑起祈天內亂。
故此,他將身邊將領悉數調出內城,並暗派密使密令東王,進入帝都內城,接管城防。
這也就是為什麼,東王帶兵勤王,卻忽然出現在內城的原因。
楊勤有意挑起祈天內亂,目的是報望秦血仇,此人雖將望秦王位交於親弟,但他卻還是望秦族長,在望秦國,萬人之上。
他等這個機會,等了足足十三年,今年,正是祈天建國三百年,新皇登基十三年。
他預謀已久的計劃,也要在這一年修成正果。
楊勤利用自己職務之便,在帝都之中安插了眾多望秦的死士。
同時也因皇帝心中生疑,將屬下御林軍悉數調往城外,只留最信任的東王部隊留守內城,這便給了楊勤,千載難逢的機會。
一朝發難,偷襲御林軍營,全殲御林軍,同時開啟帝都暗門,將望秦省早就準備好的死士迎入城中,匯合一處。與東王所部在皇城激戰,逼迫東王不得不帶領部下退守內城,成了甕中之鱉。
可憐一代東王,戰死沙場,城外二十萬大軍,在寧乙的指揮下,分散.撤離,離開了祈天城。
帝都失守,而城外三王,卻各懷鬼胎,正當大寶。東王府群龍無首,只能退卻。
楊勤一舉拿下了三百年祈天帝都,報瞭望秦滅國之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