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曖點頭,表示明白了。
又聽郭曜講道,其實這件事玄宗太上皇、肅宗皇帝、大理寺等都已開始派人過問。因為,五日前*平亂時,將在潼關陷落時被叛軍擄走的邊令誠救回來了。
廣平王李俶,見了那奸佞邊令誠,當下便欲斬殺,以鼓舞三軍氣勢。
當時,安祿山十五大軍以虎狼之勢逼犯潼關,危難之際。邊令誠卻向玄宗皇帝誣告潼關守軍將帥高仙芝和封常清。在潼關十數萬守軍之前,不顧*將士震天的喊冤之聲,一力斬殺了高仙芝和封常清,以致軍心渙散,乃至造成了後來潼關守軍的潰敗。因此,邊令誠已被眾多*將士恨之入骨。
此時,邊令誠已經神志不清了,準確的說是已經瘋了。當然,人們不瞭解他為何會瘋掉。是因為被叛軍擄去,恐懼中瘋掉的吧。人們大多如此猜想。
邊令誠和王維等人不同。在安祿山的眼裡,他只是一個宦官,連裝點門面的價值都沒有。三年來,一直過著階下囚的生活,已是枯瘦如柴,滿面疥瘡,嘴裡嘟嘟囔囔語無倫次。
察驗俘虜的兵丁說,他們搜檢叛軍俘虜時,那人見了他們,便當眾脫了破爛的褲子,從*里扣出來一面金牌,瘋瘋傻傻的對他們喊叫,說自己是大唐潼關守軍的監軍邊令誠,要見他們的主帥。
負責的校尉不敢隱瞞,給那人強行潑水洗刷了身體,便帶到了中軍大帳。
一路上邊令誠痴痴傻傻的嘟囔著,來至中軍大帳。邊令誠一眼見到了銀盔銀甲美髯飄胸的郭子儀,一時間竟錯認成了高仙芝。
他突然發狂的大笑大叫起來:“哈哈哈哈,仙芝,你終於肯定聽我的勸告了。你終於肯見我,為少主效力共圖復國大業了。哈哈哈哈。仙芝,快,快,快。還來得及,快隨我去馬嵬驛,擒殺了玄宗那老昏君,佔了他李唐的江山。”
眾人一聽,不由得又氣又驚。本想詢問幾句,便當著一眾將士的面斬殺了這誤國的奸佞,沒想到他卻陰差陽錯說出了這一番言語。
廣平王李俶當即下令,將邊令誠嚴加看管,責令下去嚴守秘密。而後遣退了眾將官,只留了建寧王李倓、兵馬副元帥郭子儀。
李俶、李倓,都是極具才幹卓識之人。當初,安祿山兵犯潼關,他們也是支援避敵鋒芒,堅守潼關,等待時機的。
然而在短短數日內,先是邊令誠矯詔殺了封常清、高仙芝;而後,哥舒翰率領哥舒鐵騎20萬鎮守潼關,又有楊國忠從中作梗,一力鼓動玄宗下旨嚴令哥舒翰主動出擊。
哥舒翰有礙高仙芝、封常清的前車之鑑,是以傾巢出擊,中了叛軍的埋伏,全軍覆沒。潼關的失守,直接導致了長安的陷落,也可以說直接的導致了大唐的陷落。
當時二人極為困惑玄宗的決斷。因此,在馬嵬驛,二人才捨棄了玄宗皇帝,追隨父親太子李亨北上靈武,進而召集天下兵馬,討伐反賊。
沒想到,這背後竟然有如此的玄機。邊令誠的瘋言瘋語,至少說明在安祿山這夥叛軍之外,還有另一股勢力在暗中湧動,甚至已經竄至了大唐帝國的權力中樞。
邊令誠,也不過是這股勢力的一枚棋子,卻能左右皇權、臨陣殺帥,以致幾十萬大軍灰飛煙滅,更致使帝都隕落,李唐王朝幾陷傾覆。
這些人是誰?他口中的少主是誰?就連右羽林大將軍高仙芝都曾與他們苟合,宰相楊國忠都為他們利用,他們已在朝中攫取到了怎樣的權勢?玄宗雖已退為太上皇,可如今父皇肅宗皇帝的朝廷裡是否也有這一批勢力的存在?父皇對這件事知道多少?
三人計議良久,背後隱隱生出汩汩的冷汗,就好像被遮住眼睛的人,夜裡行走於懸崖邊上 ,行走了許久,今時才得以取下眼罩,看見這腳下的萬丈深淵。
是以三人決議,要分一明一暗兩廂行事。明著,按部就班,嚴加看守邊令誠,封鎖訊息之外,令帳中主簿即刻擬就文書奏報朝廷;暗中,由郭子儀安排一個令眾人不置懷疑的人,就以邊令誠、高仙芝二人為線索廣為查訪,以探究竟。
郭曖,這個長安有名的浪蕩公子,就被選中了。
郭子儀有八個兒子。大郎、二郎沉靜持重、文武皆能;三郎、四郎、五郎功於武藝,果勇有謀,兩個幼子尚為幼小,卻也聰敏好學。
唯獨郭曖,十四五歲就好偷偷跑出去在那西市、東市裡轉悠,與那些當壚胡姬逗笑,和走江湖賣藝的孩子戲耍。
總之,不論江湖術士,和尚老道,巫婆神漢,外教坊裡的舞姬樂師,少府寺的各色工匠,西域來的商販駝師,波斯來的傳教使徒,他都交往得來,就是與那教書的先生和不來。
這些年漸漸好些,也是好佛好道好茶好詩,好與那歌姬飲酒賦詩,好與些江湖漢子喝酒划拳,學了一身稀奇古怪的玩意。搞得大半個長安城裡,都知道這個浪蕩公子,卻幾乎忘記了他的名字。
知子莫若父。雖然平日裡也沒少打罵這個浪蕩子,但是郭子儀相信自己這個兒子。郭曖雖然浪蕩乖張,卻還從未出過什麼真正的差子,他有他自己的心思,只是不為旁人所理解。因此,他才提議把這件事交給郭曖去辦。
不過,郭曖有一點是估計錯了。那就是白日裡跟蹤自己的那波人並非針對自己一人而來。其實,他們根本不知道郭曖收到了那封密信。
郭曖接到信至少六個時辰之後,廣平王、建寧王上奏朝廷的奏章才送達長安。如今的朝廷,似乎早已如東、西兩市一般。奏章一到,訊息已經四散開去。
長安之中的廣平王府、建寧王府、郭府,都迅即被人安插了眼線監視。郭曜吩咐管家郭安加強戒備,便是因為他也察覺到了那些暗中的人。因為郭曖當時已不在長安,是以那暗中的勢力等到郭曖回到長安之時,才跟蹤上來。
也正巧郭曖這浪蕩不拘的性子,雖然發現了追蹤者,卻沒有急著揭穿他們,歪打正著的把他們蒙在了鼓裡。
郭曜、郭曖傾談良久。郭曖很受用,不像是在談什麼驚天大事,倒似是兄弟談心一般。大哥向來嚴肅,這樣與自己談吐良久,也確實難得。
更聲響起,已是亥時。長安城開始了夜禁。郭曖回到自己房中有一會了。他坐在書案前,又擺弄起那架木鳥,若有所思。
亥時三刻,白日裡喧鬧的長安城終於安靜下來。坐在書案前,偶爾有秋風吹過,窗前一側的芭蕉便發出迎風摩挲的聲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