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法師《大唐西域記》有載“國境東北,逾山越谷,經危履險,行七百餘里,至波謎羅川。東西千餘里,南北百餘里,狹隘之處不逾十里。據兩雪山間,故寒風悽勁,春夏飛雪,晝夜飄風。地鹼滷,多礫石,播植不滋,草木稀少,遂致空荒,絕無人止。”波謎羅川,即蔥嶺。由是可見當地艱苦。
來到蔥嶺腳下,已經是農曆五月。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清晨。
仰臉看了看高聳入雲的蔥嶺山脈,只見山頂的黑風捲著終年不化的積雪,猶如惡魔嘶吼著不斷壓過來。我的心一陣狂跳,眼前天地翻轉,我像是站在了萬丈的深淵之前,頭暈目眩,幾欲昏倒。我趕忙下馬,蹲伏了好一會兒。
將軍看了看我。隨即命令大家配好面罩,武器裝備全部綁縛在馬匹之上,行軍時低頭看地,不許抬頭看山,不許回望。
當時,我大唐的軍隊正處全盛時期。
騎兵單兵配備:明光甲一領,戰馬三匹,馬甲三領,馬槊一柄,橫刀一柄,短斧一柄,圓盾一面,角弓弩一支射程200步,箭30支。
步兵單兵配備:皮甲一領,馬一匹,陌刀一柄,長短刀各一柄,圓盾一面,伏遠弩一支射程300步,箭30支。
馬與馬相連。犛牛與犛牛相連。豬羊與豬羊相連。*士兵夾雜其間,低頭前進。一個月特別訓練又一個月的緩慢行軍,卓有成效,兵士們已經漸漸適應了緩慢行軍的步調和山地的地形。
越往上,風越狂,越冷。兵士們依偎在犛牛、馬匹組成的肉牆中間,一步一步向上艱難的攀登著。呼吸也越來越困難,幸好有藥草製成的面罩,那些藥物發出的氣息,讓我們多少感到舒服一些。
一路走來,大家已經學會了剋制自己,行軍很慢。申時三刻,先頭部隊才登上了一處埡口,埡口深處,有一處寬闊的高山平原。將軍下令部隊陸續開進平原,紮下營盤。又用了一個多時辰,後續部隊才全部登上來。
大軍兩萬人,馬匹牲畜卻有十數萬之巨。我在埡口處尋了一塊巨石,擋住狂風,搭住石壁向下望,這樣的行軍著實有些滑稽——馬、牛、豬、羊組成的大隊浩浩蕩蕩的,兵士們卻顯得有些稀稀落落。
仔細想想。大概這就是高仙芝將軍攀越蔥嶺的辦法吧。大量的牛馬豬羊同行,可以探路,可以踩實地面,大大減輕了後續部隊行軍的難度。犛牛腿短結實,厚厚的長毛直鋪到地面,簡直是我*士兵對抗嚴寒狂風的移動屏障。加上它們早已習慣了這高原的氣候,走起來沉穩矯健,軍馬與之同行,也老實了很多,不然這些軍馬是很難在這高山上行軍的。
身邊有無數的牛馬同行,也大大降低了士兵們對惡劣環境的恐懼。
那日行軍,總計不到三個時辰。後來的日子裡也都差不多,每日行軍時間極短,遇上惡劣的地形、天氣,只有一個時辰不到的時間允許行軍。
大軍安營紮寨完畢,支鍋造飯,殺了一些豬羊,煮熟吃了。為了抵禦高寒,那次行軍幾乎全以肉食為主。
後來的三五天,又攀過了幾個埡口,大軍才算正式登上蔥嶺。大軍逶迤,猶如攀行在天際的長蛇,遠處的大地,一片渺小。
有賴於將軍周密的安排,以及安車鼻施提供的路線,大家晚起早睡,只在午間兩三個時辰行軍,一路多走山間谷地,行軍還算安穩。
六百餘人的軍醫團,也最大化的發揮了他們的作用。他們不僅要為那些對高寒環境極度不適計程車兵及時診治調理,每到一處紮營的地方,還負責尋找潔淨的水源,並按照高仙芝將軍給予的圖形所示,採集水源周圍的植物根莖、藤蔓、花朵,並將它們新增到士兵的飲食中。
在最初的十幾天裡,每日行軍下來,我都深感氣虛體弱,昏昏沉沉,每每喝過那些藥草熬煮過後的肉湯後,不適的狀況竟迅速好轉,睡得很香,第二天起來一點都不覺得疲憊。一個月後,大家基本適應了蔥嶺高寒窒息的天氣。我想,這也是安車鼻施教給高將軍的秘法吧。
不過,在翻越青嶺的時候,還是陷入了不小的恐慌,一些豬羊和幾匹未栓牢的軍馬被颶風捲起,摔落進了山谷裡,幾個膽小計程車兵慌了手腳,頓時也被颶風捲起,丟進了肆虐的暴風雪中。
有幾處谷地,凍土融化,幾頭犛牛、馬匹陷入了泥沼。所幸,沒有士兵傷亡。
行軍艱苦,但也有些和玄奘法師所言不同之處。一些山谷裡,水草豐美,花兒開得很漂亮,不遠處冰雪終年覆蓋,腳下鮮花爛漫,奇詭妖嬈如天堂一般。
二十餘日後,大軍到達蔥嶺守捉;再西行二十餘日後到達播密川;又過了二十餘日,高仙芝率領的唐朝大軍終於來到了特勒滿川。這裡距離吐蕃邊界上的要塞——連雲堡不遠了。
注:蔥嶺守捉,今新疆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一帶,唐開元戍邊軍隊大的稱軍,小的稱守捉:長官稱守捉使。
從龜茲出發到這裡,大軍前後用了百餘日,而從疏勒鎮到特勒滿川不足八百里的路程,就用了兩個多月,每日行軍不過十餘里,足見蔥嶺一路的險峻。
來到特勒滿川,當初在龜茲吃了一個月肥肉計程車兵,如今已被打回原形,只是更加的健碩,也已適應了蔥嶺、吐蕃高寒的氣候。大軍不但克服了高山行軍的艱險,還得以保持了足夠的戰鬥力。
在特勒滿川,高仙芝將軍從新整點了兵馬,著令每名士兵帶足三日的水糧肉乾。餘下的牛羊輜重交由得力的輜重官押運,及時跟進。
連雲堡建於一座山峰之上,東西南三面全是懸崖峭壁無從攻入,北面一側雖是平地,卻有噴赤河天險阻礙,易守難攻。況且堡內外駐有雄兵近萬人,此戰定然是要奇兵速決的。
於是,*兵分三路。趙崇玼統帶3000騎兵由北谷進軍;賈崇瓘自赤佛堂路進軍;高仙芝和監軍邊令誠統率主力由護密國進軍。
三軍分路而行,速度自然快了許多。下午申時剛過,大軍已然來到婆勒川3裡之外。
奈何探子來報,夏日時節冰雪融化,噴赤河水暴漲,大軍此來根本未帶渡河用具,無法渡河。眾將官聽了不由得一震,邊令誠更是壓低了一副尖細的嗓子,對著高仙芝不停的追問如何是好。
將軍並未理睬那太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