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將軍,在想什麼?”李泌笑呵呵的問道,“今天的會晤已算十分順利了,應該高興才是。”
郭子儀心中確有疑慮。
“我在朔方時,曾聽一位部將提起,史思明原本就是姓阿史那的,也算是突厥王族了,怎麼他今日說起,自己一族是阿史那一族的奴隸呢?”
“哈哈哈哈,原來是這件事,這個倒也無妨,阿史那的確是他本來的姓氏,只是他的祖上爭奪嗣位失敗,被貶為了奴隸,他們一族從此被禁止提起自己的姓氏,後來他追隨安祿山做了大唐的將官,乾脆自己改了姓氏。天寶年間,山人做翰林待詔時,看到過相關的卷宗記載。”
與史思明談判的時間、地點、人員,涉及內容:
洛陽城內三十餘萬百姓處於水火之中,安祿山父子正在實施的洛陽城極端防禦計劃,因此種種,破城之事不可再拖。
摩羅曇照在西域籌謀叛亂,請朝廷與回紇王聯絡確認。
黑龍逆脈。
史思明投降所求取的條件等等。
這些事項,郭子儀和李泌又梳理分析了一遍,商討出對策建議,當即撰寫成文,以蠟丸封裝,由郭子儀的親衛六百里加急,連夜送往長安。
郭子儀和李泌的密函,是在次日夜間,亥時之內送抵長安的。
比此早些時候,回紇王的獵鷹突然飛來長安,落在了回紇駐長安進奏院的鷹架上。
以上兩份密報,除了直接上呈皇帝外,作為兵馬大元帥的太子李豫,自然也得到了相迎的訊息。
一天前,吳郡太守、江南採訪使李希言的密報,也已呈報了肅宗,詠王李琮發兵廣陵,斬殺了守將丹徒太守閻敬之,懇請朝廷調兵增援。這些已在今早的朝堂上議過,然而尚無決策。
關於詠王李琮密謀叛亂的事情,朝中早有線報,卻一直被擱置著。
詠王李琮為玄宗第十七子,早慧敏學,然而相貌醜陋,尤其脖頸歪斜,不能正視,常常遭人所鄙。
玄宗對他的感情很是淡薄,加上他幼年喪母,更失了護佑之人。
李琮,是被當今的皇上親自撫養長大的。當時的李亨,尚未冊封太子,位列忠王,乃是李琮的異母兄長。
李亨性情仁厚,是皇族中少有的能夠真心愛護李琮之人,兄弟二人同吃同住,感情深厚。
李琮幼年懼怕一人獨寢,常常哭鬧,李亨常常把他抱在懷中同睡。
安祿山攻陷洛陽後,玄宗敕封其為山南、江西、嶺南、黔中四道節度使,江陵郡大都督,鎮守江陵。
肅宗,當然不會相信這個與自己同吃同睡的弟弟真的會起兵謀反。雖然他因為幼年的遭遇,對父皇和宗親多有怨尤,但他心性軟弱,怎麼會做出這樣膽大包天的事來呢?一定是身邊的人,為求一己私慾,蠱惑他罷了。
因此,對於詠王李琮的事情,肅宗也只是派過幾位監軍、使者,前往撫卹過幾次罷了。
然而,事情發展到今天的地步——私自率領水軍沿著長江東下,更在廣陵斬殺了朝廷命官——一味撫卹之策,就難以令群臣信服了。
這一日凌晨,未及卯時,太子李豫便來到了宣政殿外,心急如焚的等待著肅宗臨朝。
一名伶俐的小太監小跑著過來,早早的跪下,清脆的喚道:“太子殿下,外邊冷,李大人請太子殿下到暖閣裡歇著。”
所謂暖閣,便是先前提到的,高力士在宣政殿一側那間屋子,如今成了李輔國的所在。
李豫猶豫了一下,還是隨著小太監進到了李輔國的屋內。
李輔國此刻正坐在一張厚厚的綿羊皮上,就著地爐吃著火鍋,大概是聽到了李豫的腳步聲,便指了指旁邊的一具羊皮墊子,一副碗筷,示意李豫坐下。
“老奴給太子殿下請安了,快請進來用些酒肉,暖暖身子。”
李輔國耷拉著眼皮,頭也不抬的就這樣招呼著。
“李大人,有勞了。”
李豫始終保持著微笑,大大方方的坐了下去,拿起碗筷,兀自挑揀些鮮美的肉片兒,涮著吃起來。
“昨夜裡皇上咳嗽的厲害,後半夜才睡著,先請皇上休息著,有什麼事情,太子可先與老奴商議,拿出些能讓皇上滿意的對策,也好為皇上分憂。”
“恩,李大人所言極是,”李豫滿臉賠笑,“是不是因為詠王的事情?令他老人家心焦了,父皇同十七皇叔情分重,那樣的訊息傳來,氣火攻心,身子哪受得了啊。”